宿迁抗战老兵邱胜:“独臂老英雄”的战斗记忆

2018年09月20日 09:19:51 | 来源:宿迁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lheng1809127

  94岁的抗战老兵邱胜在泗阳县李口镇南运河村人的眼中是一个传奇,大家都称他为“独臂老英雄”。他曾是从外地流浪到村里的“苦疙瘩”,也曾是村里的民兵,更是战场上英勇的机枪手……

  邱胜出生在如今的淮安市陈集镇,十岁那年,父母先后得病去世,邱胜在村里叔伯的帮助下安葬了父母。后来也不知什么原因,家就没了,他只好一个人在外面流浪,一直流浪到现在的家所在的村庄,宿迁市泗阳县(当时称淮泗县)李口镇南运河村。

  在南运河村,十来岁的邱胜过着白天要饭晚上睡草窝的生活,大了一点才雇工给地主家,做一些放猪放羊的事。当时,日军已经通过大运河进入淮安、宿迁地区,而李口当时因为是一个渡口,很多日军的船只都从这里过。“我在堤上放猪的时候经常能看到日本人的汽油轮,有时候一次能过去几十艘,船上蒙着布,看上去就像普通的商船,但船头船尾都有站岗的日本兵,他们也能看到我们。”邱胜回忆道。

  因为没有家,也没有亲人,邱胜偷偷参加了村里的民兵组织。他清楚地记得,1942年夏收的一个晚上,他正在地主家收拾猪圈,就听外面有枪声和人哭喊的声音,他顺着旁边的草堆爬到院墙上,看到村西头来了一对黑影,听声音他知道是日本鬼子进村了。这时,地主一家也跑出去,直奔后院的地窖,一家人都藏进去了,他无处可藏就钻进了草堆里。“小鬼子很快就跑到地主家了,知道他家有粮食,就到处翻,看不到人就拿刺刀东戳戳西戳戳,我藏身的草堆也被戳了几下,好在没戳到我。”邱胜用左手比划着描述当时的紧张氛围。

  天亮以后,邱胜看没有动静了才从草堆钻出来。到村里一看,民兵死了四个,家家户户都被翻得乱七八糟,咒骂声、哭喊声成了那个雾蒙蒙的清晨留给邱胜最深的印象。

lheng1809128

邱胜展示他的抗战纪念章。

  1944年清明前后,邱胜把从地主家挣来的几块银元送给村里一个一直很照顾他的老太太。邱胜说:“我当时就想自己没有家没有亲人,哪怕打鬼子死在战场上了,也对得起自己来这世上走了一遭。”就这样,邱胜报名参军。

  到部队第二天,邱胜就参加了战斗。邱胜回忆说,当时从李口镇到附近的新袁镇有三个日军据点,分别是杨桥口、小李庄和三岔口,在这些据点之间有很多壕沟连着,有的是老百姓为了避难挖的,有的是抗日武装挖的,也有日本人挖的,纵横交错,村村相连。

  这一次的战斗先要从杨桥口赶到小李庄:“杨桥口炮楼上都是二黄(伪军),为了躲避他们,我们就从附近的大王庙挖沟绕过去,直接到三岔口,牵制敌人的注意力,然后再分出主要力量去攻打小李庄。”邱胜说他当时没有枪,就是扛着铁锹一直在挖沟,从头天傍晚一直挖到第二天天亮,部队通到了小李庄炮楼下。随后,战士们剪破铁丝网,匍匐进入炮楼,一个排长向里面扔了两颗手榴弹,里面的人就举了白旗出来了,这一次没打一枪就俘虏了五六十个伪军。

  1944年下半年,日军节节败退,一直往北撤,李口、新袁等地的日军据点基本都被我军摧毁。1945年,邱胜到了县大队,学习当侦查员,还做过一段时间的炊事员,他的人缘很好,不管是首长还是普通战士都很喜欢他。解放战争打响后,邱胜被编入陈毅元帅领导的九纵75团机枪连,正式成为一名机枪手。

  机枪手在战场上的位置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最危险的。邱胜跟着老战士学习射击、伪装,渐渐成长起来。1948年底,淮海战役爆发,邱胜所在部队驻守临沂防线。邱胜回忆道:“那段时间,我们天天都在前线战斗,吃的喝的都靠后方老百姓送来。因为天冷,我的手指都被冻僵了,所以只要不开枪我就把手指放嘴里含着,就怕扣不动扳机。”

lheng1809126

晚年,邱胜得到老伴的精心照顾。

  一天傍晚,战斗异常激烈,邱胜趴在壕沟里的一个相对隐蔽的点位注视敌人,按照上级命令不停地扫射敌人掩护我军向前冲,突然,他的右臂被打中,人也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已经是一天后了,我的右臂没有了!”抚摸着右肩下仅剩的一小截肉,邱胜叹了口气。失去右臂的邱胜被转到后方医院疗养了大半年后归队。

  1950年,邱胜主动申请退伍,回到南运河村。回村后,当年照顾过他的那个老太太收留了他,并帮他娶了一个善良温柔的媳妇,至此,他才有了一个真正的家。

  (来源/宿迁网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