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牵手非遗玩跨界 《节气江南》织就江南的梦

2018年09月14日 14:49:17 | 来源:紫金山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舞蹈、二十四节气、南京剪纸、江南……这些元素串在一起,尽展诗意江南韵味。历时三年创作的,在二十四节气背景中着墨江南,以时间流转为经,以气象、物候和民间活动为纬,用“望雨”“听风”“画眉”“舞雪”4个章节编织出江南地区风俗人情画卷的舞剧《节气江南》将在10月9日登陆2018紫金文化艺术节。

舞剧《节气江南》排练现场

  细微处见真章,用心讲好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联合国非遗名录。

  “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解读二十四节气。”细微处见真章,为了讲好非遗、讲对非遗,《节气江南》的编导们费尽心思,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民间舞教学创作实验室主任、《节气江南》总导演顾芳举例说:“我们请南京农业大学的二十四节气专家来看,专家告诉我们,夏天有蝼蛄,与蟋蟀的叫声还不一样,之后,音乐创作人员就把蝼蛄的叫声加在了音乐中。”

  舞剧,既然是“剧”就要讲故事,一对恋人相遇相处相爱相伴的故事巧妙地贯穿在舞蹈诗的春夏秋冬中。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时间的坐标,更是生命的轨迹,《节气江南》讲述了一对男女从小到大再到老,从互不认识到相知相守再到白头偕老的故事。”顾芳说,该剧不同于以往舞剧线状思维的编排方式,采用了点状思维,以此揭示四季轮回、生命返青、顺天应时和天人合一的哲学。

  《节气江南》是一个四幕舞剧,每一幕都包含六个节气,从“大寒”开始,到“冬至”收尾,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在传统习俗中,冬至大如年,因此编导们选择冬至节气为该剧画上句号,寓意着圆满。

舞剧《节气江南》剧照

  舞蹈连接非遗与民俗,铺展“熟悉又陌生”的江南画卷

  民间文艺最大程度保留了先民日常生活的印迹,顾芳告诉记者:“在二十四节气中,融入了傩风、舞龙、大鼓、剪纸等南京非遗项目,巧妙编织成舞蹈诗的文化底色。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共鸣,遇见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江南。”

  该剧在音乐创作上也应用了南京民歌、昆曲等非遗元素。“我尝试着用一些现代音乐元素与江南特色的评弹、昆曲和地方戏曲相融合,并以一首最古老的高淳民歌《五月栽秧》加以串联,从而形成全剧的音乐架构。”作曲潘磊告诉记者,他希望在听觉上给大家带来一个不一样的节气江南。

  总导演顾芳说,二十四节气中包含了节日,为此舞剧《节气江南》也表现了一些传统节日与习俗。“第一幕‘望雨——春之期盼’提取出清明节气,但我们没有选择传统习俗中清明祭祀,而是用踏春来表现;第二幕‘听风——夏之渴望’提取端午节;第三幕‘画眉——秋之情愫’虽然弱化了中秋,但剧中有一个拜月的仪式;第四幕‘舞雪——冬之憧憬’是往团圆和归家的方向走。”

舞剧《节气江南》剧照

  历时三年打磨,师生执着为创作

  《节气江南》由南京市文联和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演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历时3年创作而成,至今已经修改了七稿。“从1月14日第一次在校内试演,到4月30日在金陵五月风首演,再到参加520南艺嘉年华的表演,每一稿都在修改。”顾芳说,10月9日在江苏大剧院与观众见面的这版,一定会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顾芳告诉记者,舞剧《节气江南》的所有演员都是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民族舞专业的学生,他们从大二开始介入排演,如今他们快毕业了,这部剧也终于完成了。“我们不同于剧团的创排,学生们平时还要上课,排练都在课余时间。晚上8点半进练功房,没一会儿就到大楼熄灯时间了,我们就把手机电筒打开照亮练功房,继续练。”

  全剧情绪的变化是主演刘菲表演最难掌控的地方,每一处感情地细微变化都被她举重若轻地赋予在自己的每一个动作里。“这出剧的情感丰富却不带悲情,从幼年到老年,终成喜极而泣的结局。这次别样的舞台体验,让我对舞蹈和二十四节气有了更深刻地理解。”

945621643.jpg

  (来源:紫金山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