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建邺区兴隆街道月安社区有一位远近闻名的收藏达人周向东。2013年修缮后重新开放的大华大戏院,向他借了不少老电影票在影院展出;月安社区多次请他“出马”,举办老照片展、历代铜锁展、精美古代簪子展……50多年来,周向东收藏了旧结婚证、古锁、铜镜等门类丰富的老物件。今年,周向东还打算将悉心收藏的粮票、油票、布票等票证,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旧票证展。日前,记者走进月安社区民间艺术收藏室,听周老讲述自己和藏品的故事。
收藏2000把旧锁,有的密码竟是七字诗文
喜欢收藏的人不少,有人爱好古玩字画,有人喜欢钱币瓷器。今年76岁的周向东老先生尤爱旧锁,大部分是明、清、民国时期的铜锁。无论是栩栩如生的动物锁,还是“有文化才能开”的密码锁,这些稀奇古怪的锁在周老家中都能找到。他还主动拿出各个时期代表性的十几把铜锁陈列在月安社区收藏室。
“我从20多岁就开始收藏旧锁了,家里年代最久的一把锁是唐朝的,我特别喜欢。”周向东告诉记者,唐宋时多使用铁锁,到明清时铜锁则成为主流。有的锁造型独特,有的工艺精美,有的功能奇异,具有观赏的价值。
50多年来,周向东搜集的中外古锁具已有2000多件。他把铜锁按朝代和特色分类收在木盒里,在房间里堆得老高,有元代的桶状锁,清代的琴锁、鱼形锁、乌龟锁、牛形锁,民国的密码锁,还有韩国锁、印度锁……每找到一把锁,他还会仔细研究古锁构造,想着怎样把它打开。古锁的锁孔形状非常丰富,除普通的圆形、弧形外,还有“吉”字形、“古”字形等,开法也大有讲究。有的密码锁是由四位数、五位数或是一句七字的诗文才能打开,让人琢磨数月甚至几年才能解开密码。
200多张电影票,大小类似如今的便利贴
一般人随手扔掉的电影票,对周向东而言就是宝。他收藏的南京各大影院的电影票有200多张。现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胜利电影院、延安影剧院、燎原影剧场、玄武礼堂、东风影剧院、中华影剧院、红旗影剧院,都有票为证。周向东说,他收藏的大多数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其中大华电影院的电影票就有50多张,“2013年5月,77岁的大华大戏院修缮后重新开放,还向我借了不少老电影票在影院里展出。”
周向东说,上世纪60年代他是一家副食品公司的工会主席。公司旗下的新街口菜场就在大华电影院对面,每次有重要会议,都要向大华租用场地。正因为这样的缘分,让周向东有机会收藏众多电影票。
记者翻开周向东的电影票收藏册,发现每一张都保存完好,电影票的大小类似现在的便利贴。老电影票正面写着影院名、座位号、价格,背面是观影时间,周向东还细心地用铅笔在背面写上电影片名。当时这些票的价格有5分、7分、2角5分。“那个年代没有电视,看电影成了人们最大的精神享受之一。40多年前,我的月收入是28.4元,那时最便宜的电影票5分钱。”周向东说。
计划想把旧票证分类办展,迎改革开放40周年
周向东是个收藏杂家,多年来他寻找到的婚书、伟人生平事迹材料、奥运邮票、中国历代古锁、中国历代簪子、中国历代钱币、中国历代碑帖等,都在社区里举办展览。
“家里收藏的东西太多了,一个房间都装不下。今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我想把30多年来收藏的旧票证分类办展。”周向东说,粮票对于年轻人来说很陌生,对于上年纪的人也是一段远去的记忆。从1984年到1994年,以布票为首的各种票证逐渐离开流通领域。“我收藏的这些蔬菜供应票、布票、副食品券、粮票等,既装满了生活的记忆,也承载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透过它,感受最深的便是时代发展的迅速。”周向东说,他希望这些藏品能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和孩子们的知识面。
(来源:扬子晚报;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