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姑苏区金阊街道彩虹社区的居民欧阳娟娟家里来了一位不同寻常的客人——中文名叫“老高”的意大利记者。他来苏州是为了寻访出现在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镜头里的一位姑娘。今年71岁的欧阳娟娟,就是当年那位25岁的中国姑娘。
46年前,曾荣获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受邀访华,拍摄了纪录片《中国》,其中一段2分多钟的画面是在当时位于石路的复兴回民面店内拍摄的,欧阳娟娟作为店主任多次出现在镜头中。这次,老高特意来苏州,要和欧阳娟娟聊聊当年拍摄的往事,看看40多年来苏州城市的变迁。
为寻找镜头里的姑娘,意大利记者来苏州做客
在纪录片《中国》中,有一段画面展示了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餐馆,镜头中“复兴回民面店”的招牌格外显眼。跟随镜头里人们的脚步走进店内,大堂的热闹、顾客的大快朵颐、店员的忙碌一一展现在观众面前,清晰地勾勒出了当时苏州人的市井生活。
镜头中多次出现一位年轻的姑娘,只见她包包子、敲锅沿,忙得不可开交。她就是欧阳娟娟,拍摄纪录片的那一年才25岁,却是当时复兴回民面店的店主任。这次,意大利记者老高要找的人就是她。
今天上午10点多,老高一行5人敲开了欧阳娟娟家的大门。开门的正是欧阳娟娟,已经71岁的她一头短发,显得精神又时髦。对于老高他们的到来,欧阳娟娟提前几天就知道了,但是见到客人的那一刻,她仍难掩激动。
坐在客厅里,老高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和欧阳娟娟拉起了家常。说起当年拍摄的那些事,欧阳娟娟至今记忆深刻,“当时,一个外国人带着两个翻译来到我们店里,说要拍电影,把我们都惊呆了,毕竟那时候在苏州很少能见到外国人。”经过沟通,拍摄在第二天下午2点正式开始。欧阳娟娟回忆,当时她叮嘱店员们不要太刻意,就当摄制组不存在,平时该做什么还做什么,拍出最真实的画面。
老高说,这次来苏州,除了想和欧阳娟娟聊聊当年的事,还想去纪录片里出现的几个地方转转,看看46年来苏州的变化。今天下午,他们相约去了复兴回民面店的原址。如今,那里建造了石路国际商场,是石路最繁华之处。
重回46年前的苏州,还原苏州人的真实生活
看着眼前繁华的石路,当年的情形在欧阳娟娟的脑海里不断闪现。当时,复兴回民面店是苏州为数不多的清真餐馆,在石路一带有两家店。欧阳娟娟是店主任,管着两家店的36位员工。
“1962年,我到复兴回民面店工作,那时才15岁,当了三年学徒,第一年月薪是14元,第二年是16元,第三年是18元。”欧阳娟娟回忆,她在店里工作了15年,1977年被调走,几年后复兴回民面店也拆迁关闭了,一直到现在,再没有重新开出来。
“我们店里的牛肉煎包和牛羊肉面最出名。”欧阳娟娟说,那时候,吃一个牛肉煎包要付2分钱外加半两粮票,对于普通人来说,算是很奢侈了,但是因为店里的东西味道好又真材实料,还是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拍摄那天还出了一个小插曲,当时不知道怎么走漏了风声,附近的市民误以为拍电影可以免费吃,所以都来了。“那天,店门槛都要被踩破了,店里闹猛得一塌糊涂。”想起这一段,欧阳娟娟忍不住笑出来。
店里生意好,活自然就多。25岁的欧阳娟娟,常常一个人去上塘街的工厂买面和面粉,一次扛75公斤的面粉根本不在话下。夏天天气热,那时候没有冰箱,牛羊肉保鲜需要用冰块,她就去钱万里桥的冰场街买冰块。50公斤重的冰块,加上几百公斤的牛羊肉,她用手推车一路推回石路。
听着欧阳娟娟的讲述,老高感慨,这一件件事情反映的都是当时苏州人真实的生活。
近半个世纪过去,当年的姑娘过得很幸福
46年过去了,镜头里的姑娘已是七旬老人,青春不在,却过得自在、幸福。
在欧阳娟娟家里,老高看到桌子的玻璃下压满了照片。“这张是我在做瑜伽,那张是我在国外旅游……”照片都是欧阳娟娟近几年拍的,每一张照片上的她都活力四射,实在不像一位70多岁的老人。
欧阳娟娟说,虽然年纪大了,但是她喜欢旅游,也爱运动健身,对于美食更是割舍不下。退休后,她是社区里的“美食达人”,最爱做各种好吃的点心和朋友、邻居分享。2013年,欧阳娟娟参加了第八届中国苏州美食节的民间厨神比赛,夺得了总冠军,多了一个“民间厨神”的称号。昨天,为了招待老高,欧阳娟娟特意花6个小时熬制了一锅鸡汤,配上亲手包的三丝蟹粉大馄饨。“好吃!好吃!”老高一边吃,一边夸赞,把馄饨汤都喝了个精光。
“几十年过去了,我的生活和苏州这座城市一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老店不在了,但我还是感谢这些变化。”欧阳娟娟说,如今,生活越来越幸福,她觉得很满足。
(来源:引力播;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