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开学在即,眼下,各大高校陆续在官微推出迎新攻略,路线报到、吃穿住行一应俱全,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规划大学生活。
江苏理工学院的“江苏理工小助手”微信平台,从8月初就开始定期发布“新生入学指南”,囊括了新生关心的学习、吃住行和校园文化、开学小贴士等;常州工学院“常小工”不仅把辽河路、巫山路两大校区的食堂、宿舍分门别类,还对新生财务、军训进行友情提醒;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则主打“校园游”,让新生提前领略校园美景。
不过,比拼贴心的同时,不少学校还开启了“数字迎新”模式。
迎新生有创意,大数据“大显身手”
今年河海涌入了多少“水之子”?校园里遇见老乡的几率是多少?男女比例真的是传说中的7:3?是不是有大量“00后”的新鲜血液?上周,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新闻中心的官微“河海大学传媒梯队”发布了一组颇有意思的新生大数据,“最萌年龄差”、新生重名率、生源地分布……这些新生关心的信息,均以趣味文字和统计表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2018年,校区共录取来自28个省市的新生1311名,其中江苏省内488名,省外823名。微信中,各省新生人数都已罗列在地图上,方便新生们“找老乡”。
在工科院校,每年最受关注的数据莫过于男女比例。今年,校区新生男女比例呈1.7:1,这个数字让不少校友留言感叹:“真是同类院校中比较优秀的男女比例了”。
此外,还有“老王家”超过“老李家”,一跃成为该校区新生的“第一大家族”;盘点兀、仝、支、法、竹、仪、锁等较少见的姓氏……
其实,这一系列大数据的背后,是新闻中心新媒体部的学生骨干连续几日的心血。负责人毛睿婕表示,他们身为同龄人,更了解新生的信息需求,便将学工处提供的新生名录,按照预设的标签进行归类梳理。“我们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进行数据分析,让新生尽快熟悉学校、了解同学,增加他们对大学的期待值。”
河海大学传媒梯队发布的新生大数据(部分)
“互联网+”时代,高校玩转“线上迎新”
以往,高校迎新都要出动大量人力物力,新生还得拖着行李四处奔波办手续。如今,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运用,线上迎新系统逐步完善。记者了解到,目前,常州多数高校已经自主开发并使用个性化迎新系统,为校方省了不少心。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今年升级了线上迎新系统,免去新生排队、办理繁琐手续的时间。据该校信息化中心负责人介绍,过去两年,学校均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迎新方式,但效率仍有待提高。“今年,新生报到基本都在线上完成。”她说,新生可以登录学校迎新网站,了解开学事宜。开学准备、班主任信息、住宿、缴费和安全信息等,一目了然。”报到当天,新生只要通过刷身份证,打印报到单,就能完成报到手续。
此外,往年学生需要先找班主任领票,才能领取生活用品,今年,学生只要通过刷身份证打印领用单,就能直接领取,“这样一来,不仅能提高效率,帮助新生快速安顿,也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这名负责人说。 杨曌 图文报道
新闻链接
南京大学用大数据帮新生 “算出”室友
开学在即,如何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与室友和谐相处,是每个新生面临的第一道“门槛”。按照惯例,不少学校在为学生分配宿舍时,会考量新生的生源地、年龄,或是自由匹配产生室友。但近日,南京大学采用大数据算法,考量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并以此匹配室友的方式,为新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在约3300名的入学新生中,有将近八成的学生填写了问卷。问卷涉及个人生活习惯、个人卫生情况、个人兴趣爱好等多个选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如实填写。
据了解,去年,南大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给新生按照生活习惯分宿舍,效果显著。在此基础上,学校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在老生间征集方案,产生了今年的优化升级版本,新添加了如“是否愿意为室友拿快递”、“听歌声音大不大”、“空调喜欢开多少度”这类细节问题。
对此,大多数网友认为学校的做法是人性化的,可以接触到趣味相投的人,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但也有网友担心:匹配时会不会把一些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聚集到了一起,产生负面影响。还有学生认为,集体生活应该和性格不同的人相处,以提前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来源:常州日报 编辑/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