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寄封信,却不太容易找到邮筒

2018年07月23日 01:15:06 | 来源:金山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7
西津渡的邮筒。 孙霞 摄

  编者的话:上次寄信是什么时候,您还记得吗?邮筒、报刊亭、明信片,这些曾经活跃在我们生活中的物件,如今渐渐被淡忘。一位外来务工人员联系上记者,他想给一位不常联系的好友寄封信,却发现现在邮筒越来越少了,不知道还会正常开箱取信吗?近期,记者走访了解传统邮物的变迁,推出了这组“逐渐被淡忘的‘绿色记忆’”系列报道。

  今年41岁的张先生,曾经是少年宫民乐队的一员。他在上初中时,和一位日本来镇江四中交流的男孩成了笔友。此后,他和这名日本男孩通信通了10多年,邮寄出的信件、贺卡无数。

  张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他就是通过家附近的邮筒给那位日本男孩邮递的信件、贺卡。那会儿,他家住在第一楼街附近,现在那里的邮筒已经没有了,已成了小时候的记忆。而且,市区的邮筒也越来越少了。

  如今 寄信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还有多少人会邮寄信件呢?

  日前记者来到八佰伴广场和西津渡景区,随机采访了25名市民,“你现在还寄信吗?”接受采访的市民年龄从10岁到87岁,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退伍军人、退休老人、快递小哥、软件工程师、裁缝铺阿姨、银行工作人员、会计等。采访的结果是,其中没有一人近年有写信寄信的经历。

  一位75岁的叶老先生对记者说,5年前,他曾经给自己的老友邮寄过一封信件,如今,有了手机,随时可以联系,不会再寄信了。一位65岁、在路边做裁缝生意的阿姨告诉记者:“现在没人写信了,我们年轻的时候才写信。那时候,没有手机电脑,所以和外地的朋友交流只能写信,书信在当时是最频繁的交流方式了,不管多远,都可以寄信。”

  记者又询问了一些年轻的朋友,不少初中生、高中生告诉记者,同学生日、圣诞节等同学之间会互相送明信片,但是因为交通方便,有的直接约个地方当面送了,有的也会直接寄快递,通过邮筒这种老式信息交流方式从来没有过,也不会去尝试。

  现在 市区只有13个邮筒

  记者在中山东路上寻找了一番,从大润发步行到镇江日报社,一共约2000米的距离,途中只在中山东路苏宁易购对面发现了一处邮筒。开始记者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后来几经周折,询问了邮政工作人员,才得知,因路面整修,邮筒被围挡了起来。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镇江市分公司投递局副经理涂波告诉记者,镇江市邮筒最多的时候,是在2000年左右,市区一共有邮筒28个(不含邮政局门口的邮筒),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数字又在慢慢变少,现在只有13个,主要分布在市区繁华地段、以及一些景区。比如市区八佰伴附近有一个,电力路上一个,焦山、西津渡都有……以前,邮筒里的信件很多,有时市民都塞不下,但是,现在随着邮递信件数量的逐步减少,邮筒利用率已不太高,一个星期下来,信件少之又少,有的邮筒甚至看不到一封信。

  据了解,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镇江市有了人民邮政的平信邮筒,全身绿色,瘦高个,整个呈现圆柱状,绿色的底色上标注着黄色的中国邮政字样和标志。记者在电力路供电公司门口以及西津渡景区看到,2000年之后,镇江市主要更换的是方方正正的邮政信筒。上面有一小部分呈现白色,有“邮政信筒”字样。绝大部分的绿底上,有“本市、外省市”两个投信口,中间有两次开箱时间。下方,写着中国邮政的字样和标志。

  虽然邮筒逐步减少,但是涂波介绍,作为邮政的一张名片,在直径一公里之内,市民还是能找到邮局或者邮筒的,这样也便于给群众提供邮政服务。
  (来源:金山网;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