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百年风雨,这座城市还到处有他的影子。在他离开这个世界92年以后,他热恋的故土,满城争说他的名字……
他的名字再次被人们唤起,是因为一部六集电视纪录片《张謇》。此片经过10个月的紧张拍摄和后期制作,7月19日晚首播。当天上午,执导此片的南通籍著名导演夏骏,应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畅谈他在拍摄《张謇》过程中的感悟和思考。
夏骏导演接受记者采访
电视纪录片《张謇》剧照
全面系统地再现张謇的立体身份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张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被低估的,对张謇个人成就的理解也是窄化的。我们知道他办了纱厂,办了学校,但是,他的纱厂在中国当时的工业格局中间是个什么样的位置?他办厂的历程是如何的艰辛?他是以一个什么身份在办学校?他办了多少学校?他的学校在海内外影响力到底有多大?通过这部纪录片,可以相对系统全面地来再现张謇的立体身份,解读一个复合型的杰出人才。
比如说他作为一个政治家,到底在中国大变革的近代转型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激烈的变革乱局中,他以仁爱之心倡导和平、建设、理性过渡,始终站在民众的立场考虑问题,散发着不朽的光芒。在今天看来,他的这种人格和博爱精神,有更伟大的力量在其中。
他也是个思想家,如果系统地读完张謇上千万字的著作,就会发现许多东西我们过去都了解不够,比如张謇有国防方略,对西藏、对海洋都有方略,作为全国水利总裁,他对黄河和长江、淮河等也有系统治理的思想。
《张謇》剧照
他是一个城市的设计师,我们今天依然活在他的规划里。南通在工业化初期完成了城市规划,这在当时的中国极为罕见。张謇先生率先完成了城市规划的战略格局,成为我们今天南通人所享用的幸福之源。他那种目光是穿越百年中国的,在今天看来也不落后。
一方土地上如果出不了伟人,是这方土地的悲哀;如果出了伟人,这方土地不知道去认知他、理解他、学习他,那是这个地方的悲哀。我们作为南通的子孙,今天能有一个更加隆重和认真的方式,系统地来解读我们的先贤,这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张謇》拍摄场景
张謇站在了人性和良知大厦的高度
有人感觉张謇一辈子够得意的,中了状元,又做了实业家,那么风光,感觉这个人一辈子好像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其实不知道张謇命运中的苦难和艰辛比常人多得多。他是一个农家孩子,他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必须要冒籍。一个15岁的优秀学生,为了获得一个考试资格,差点面临牢狱之灾。41岁以前将近10年,他从朝鲜回来,实际上是一个待业青年,参加考试屡试屡不中,很不得意。
当他40多岁以状元身份再次回乡,在文化上获得那么高尊荣的人,要变成一个去求人家参与投资办实业的人,却没有钱,甚至靠卖字来补贴差旅费。到晚年,他为了盲哑学校,还在卖字。一个做过中华民国部长的人,一个状元,一个曾经占中国纺织业20%以上份额的大企业家,为了南通办一个盲哑学校去卖字,这是什么样的一种逻辑,一种境界?
《张謇》剧照
在创作这个片子过程中间,我们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张謇到底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张謇去世的时候,留给子嗣的是债务,不像盛宣怀,留给儿孙巨资财富。在金钱上,作为一个商人来讲,他甚至是个失败者。我们南通现在的企业家,有的可能比张謇当年的财富更多。为什么在张謇先生离世92年后的今天,我们以更大的热情追随他,怀念他,解读他,学习他,这中间的奥秘是什么?
张謇有着不一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他的伟大就在于他能把一个杰出的、高尚的、伟大的人生观具体化和朴实化,所以他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人跟草木不太一样的东西,就是精神追求,就是人格境界。
真正能留下来的东西是在人心人性和良知上建立的大厦,这样的大厦才能不朽。张謇为盲哑学校在街头卖字的时候,他是站在人性和良知大厦的高度,他是用自己生命的光去温暖社会上最需要帮助的人。这是圣人的境界和圣人的思维,跟常人俗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在这里。
今天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画面,一个状元,一个总长,为与他不相干的残疾人能够上学,卖字集资办学,你不觉得这个场景发散着圣洁温暖的人性光辉?任何有良知的人能不为之动容?人性的期待,就是不朽的地基。
《张謇》拍摄场景
张謇是儒者也是现代化的开路先锋
张謇是中国文化背景上诞生的状元,本该是在中国农业文明和传统官场的套路上转圈的人,可他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这是个奇观。这一点也是我们南通的光荣,事实上跟海洋的移民性格有关。一是南通在上海附近,和现代文明接触得比较早一些,另外就是从小他太艰苦了,张謇的苦难的童年和少年,反而成就了他的独立性、开拓性。他在人生选择的时候,少了官宦世家出生的人的障碍和束缚,多了独立性。吴长庆去世以后,张树声和李鸿章都请张謇做幕僚,这对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来说,太有诱惑力了,但他竟然“南不拜张,北不投李”,他要走自己独立的人生之路。
他在办纱厂时,一开始本来想搞民办企业,但没有办法筹集够钱,最后只能让官股的设备进来。对官股,张謇很清醒,他觉得,官方的色彩重,就会更加依赖官方,未来风险可能更大,控制力弱了以后,可能未来被政治牵扯更多。他对官股的权重作了诸多限制。这样做在企业后来的运作中更艰难,但显得更重要。张孝若在传记中写道,他父亲说过,这一生经常是打掉牙,吞到肚子里,连手都不去摸一下。
《张謇》剧照
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多大的苦难来了以后,都自己扛着。张謇生活的年代,中国苦难深重,处在历史大转型时期,在历史的三峡中,风高浪急,下面有暗礁,前面有险滩。张謇是第一批进三峡的人,风险巨大,苦难巨大,但做了那么多事。
人生不能等,挑战一个接一个,人生经不起时间的煎熬和等待;反过来说,又不能拿头去撞南墙。翁同龢是张謇的政治靠山,是同路人,可等张謇为父亲守制后回到京城,翁同龢这个政治靠山轰然倒塌。张謇没有参加戊戌变法,继续当翰林没问题,但他觉得这条路没意思,赶紧走,选另一条路,回家办实业。但当天下召唤的时候,他又去了。所以晚清和民国交替的那样一个关键时刻,作为南北两方面共同信任的一个人,张謇放下和袁世凯的旧怨,参与推动民国建立。担任农商总长的时候,国家很乱,又没有钱,做不成什么事,他就做了立法工作,民国政府初期,70%的立法都是张謇那两年做的,全面奠定了中国工商业的立法基础。等到帝制回潮,政治越来越复杂,他一看没办法做国家的“一二事”了,立即辞官回家,做南通的“一二事”。张謇考虑的“一二事”,都是以对中国有利、对社会有利、对百姓有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它的高度在于超越政治、超越商业、超越虚名,从根本上做有利于中国的事。不管什么情形,中国需要什么,中国的良性发展需要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至于眼前自己是不是能得到更大的官,是不是能得到更多的钱,这不是最重要的。这是张謇先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高明之处和杰出之处,也是值得我们这些后人学习的地方。
《张謇》拍摄场景
这部纪录片算是一次迟到的赎罪
张謇先生是千百年来南通最忠诚的子孙,也是南通最光荣的儿子。他是南通的儿子,也是南通的恩人。因为他提升了整个城市,提升了人民的精神物质生活素质,把一个闭塞的小县城建设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在做这部片子时,我想,要是跟张謇先生同时代的话,我也许能做他的一个小朋友,和他有良好的互动。
在他的墓阙上,他的一生的身份可以写大生总裁,可以写状元,但他没有。最后是“南通张先生墓阙”,就是“南通”二字相陪,永远。他是如此深爱自己的家乡。千百年来的南通土地有这样的孝子,对自己这块土地忠诚到这个程度的人,“文革”期间,这位“南通现代化之父”“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的坟墓却被人挖了。这个事情折磨着我,我觉得一生做了纪录片导演这样一个职业,如果不能给张謇先生做一次解读的话,于心不安。
《张謇》剧照
我们与张謇先生同处于一个历史逻辑之中,就是中国这200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张謇所经历过的痛苦、思考过的问题,今天依然是我们在面对的问题。这些问题甚至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张謇先生的智慧,包括他的痛苦,他曾经经历过的沧桑,都是我们今天可以直接吸取来学习的材料与模板。
张謇先生在那么艰难的环境中间能做出伟大的事业,我们今天的南通人应该更加努力去接近他,认识张謇先生的伟大之处,追求能够做成“一二事”,“不与草木同腐”。
《张謇》拍摄场景
(来源/江海晚报 编辑/季玉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