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敏:以精进学术提升中德交流平台

2018年06月29日 10:19:56 | 来源:无锡观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530233016470058954.jpg
方小敏

  2016年,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北京接受了南京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默克尔总理和南大结缘始于2007年,甚至更早。2007年8月默克尔第二次访华,专程到访南京大学,吸引她的正是在德国赫赫有名的中德法学交流平台——研究所(下简称中德所)。

  研究所的中方所长方小敏教授,是地道的无锡人。出生于教师世家的她,与父母一样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但她不局限于一方讲台,以开阔视野致力于促进中德法学和文化交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她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法律智囊。是她,第一个提出从比较法视野去论证中国反垄断法中对行政垄断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反垄断法平等适用于国有企业和其它企业;第一个论述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反垄断问题……她凭借专业研究为我国现代意义经济法的构建贡献智慧。方小敏说,她愿意做一个专注的人,用精进学术、教书育人去寻求实现公平正义的可能。

1530233117202090754.jpg

  服务社会 专业知识助力法治建设 

  “我一直觉得自己很幸运,专业所学有很大的用武之地。”方小敏说,健全的法律制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石,这一论断不仅已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所证明,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的共识。博士阶段,她受教于德国著名竞争法学家、时任德国反垄断委员会主席伊门伽教授,以反倾销为研究主题。回国以后,她把研究重点放在经济法、竞争法领域,在我国反倾销法、反垄断法制定及实施过程中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比较法研究成果,作为立法者和政府的重要参考。

  现代经济法制度是正常、稳定、公平、有效的国家经济秩序的必要保障。2007年颁布的《反垄断法》曾经历了多年的“难产”,其中不少条款存在争议。2003年,是我国反垄断法成形的关键阶段,刚刚从德国学成回国的方小敏踌躇满志,作为专家团成员被商务部邀请到北京参加反垄断立法研讨会。“还记得那是个凉爽的秋天,一个小型的封闭式的立法研讨会,我与社科院王晓晔教授等专家们一起,对反垄断法草案应当有的结构、理念、内容等逐项逐条研讨分析。没有任何形式主义的客套话,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连续讨论了好多天,但大家劲头十足。”正是那次研讨会,确立了目前我国这部《反垄断法》的框架结构,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一些争议性问题得以解决,很多章节内容被补充完整。” 

  方小敏说,她将比较法研究作为研究重点,是因为法律制度在完善过程中需要交流,了解了别人才能了解自己。“就像歌德说过的,‘不懂他国语言,必也不会懂本国语言’。没有登上其它山峰,你又怎知自己所在的这座山是高是低,风景好坏呢?法律也是如此,在比较中才可以发现差异,找到认同。”在既有的各国法律答案中演化出最合适我国国情的方案,或者找到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或反面教训的方案,论证为什么,这样的比较研究使法学超越国界之囿,成为以追求真理为目的的真正的科学,同时助益我国高水平法治建设。

  例如,企业并购申报标准世界各国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模式,我国应该如何规定?这一问题曾困扰了反垄断法立法机关很长时间。“不是所有的企业并购都需要事前申报和审查,首先得制定一个申报标准,达不到这个‘门槛’,就可以免去审查环节,自行完成并购。”

  商务部委托方小敏研究这一标准的制定问题,当时没有人说得清楚哪种模式才更适合我国国情。“我喜欢这样有挑战性的、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我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双层销售额’模式,衡量并购企业国内销售额的同时也考察其国际市场销售额,至少两个参与并购的企业各自达到法定国内销售额,所有参与并购企业的总销售额达到法定国内销售总额或国际销售总额的门槛,才算达到申报标准。”她通过大量的比较研究工作,深入探讨各种可能方案的利弊,论证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和采取上述方案的妥当性理由。商务部和国务院法制办采纳了这一观点,一直悬而未决的问题也有了“标准答案”。

  2004年德国阿登纳基金会“中国反垄断立法研究”项目、2005年启动的“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典型判例研究”丛书项目、2006年—2009年欧盟委员会“欧洲一体化与欧洲认同”法学子项目、2009年江苏省法学会“外资并购中的反垄断问题研究”、2012年哥廷根大学“全球化时代的经济转型和竞争法”全球六大杰出国际学者项目、2014年“垄断行业改革背景下反垄断法与规制法的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在各种各样的学术研究项目和专业研讨中,她不断贡献着智慧。

  肩负使命 提升中德法学交流平台 

  默克尔在南大与师生们对谈的那一幕被定格在中德所图书馆的墙上,这个面积不到200平方米的图书馆,却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德语类法学图书馆,拥有大量最新的德语法学专著和重要学术期刊,涉及法制史、法理、法律社会学、法哲学、民法、劳动法、经济法、比较法、宪法、行政法、刑法以及欧洲法和国际法等多个法学领域。

  藏书静静地“诉说”着研究所的实力和底蕴。“中德所于1989年成立,从创立之初就以培养司法领域、行政领域、经济界、律师界和法学理论界的未来领导者为要务,将德国乃至欧洲法律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架设两国法律文化交流的桥梁。”方小敏说,她自己也是这个项目的受益者。1991年,她从南大法学本科毕业后就进入研究所,是中德所的第三届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她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南京大学、哥廷根大学授予的法学双硕士学位。随后她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继续求学,获得哥廷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1530233189775074804.jpg

  2012年,方小敏挑起了中德所中方所长的“重担”。“如何更好地发挥研究所中德法律文化交流的平台作用,让更多的人能分享到我们的科研成果、教育和交流资源,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她告诉记者,中德所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专业讨论、提供比较法法律咨询和提供专业翻译服务等,与中德两国及所在地政府、法律界、经济界、教育界等社会各方面始终保持密切联系,自2001年以来连续九次正式参与中德两国中央政府“法治国家对话项目”,被公认为中德、中欧高等教育和法学跨文化交流的典范。

  在专业领域不断精进。方小敏说,中德所近年来承担并完成了中国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司法部、中国教育部、中国国家海洋局、德国科学教育部、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德国艾伯特基金会等支持的科研项目30多项,举办了一系列在海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

  方小敏告诉记者,明年是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新阶段以“中国法走出去”为主题,促进中国法研究的国际化,培养世界舞台上代表中国法发声的法律人,推动中国法和德国法、欧洲法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2013年以来,研究所和德国哥廷根大学联合设立了面向外国学生的“中国法与国际法”双硕士项目,很多国际学生慕名来此学习中国法。“以前是将德国法‘引进来’,现在还要让中国法‘走出去’。”

  这些年来,方小敏始终积极维护和开拓中外交流的渠道,她作为访问学者到访德国布策柳斯法学院、英国布里托斯大学法学院,2012年、2015年成为德国哥廷根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商法和经济法研究所客座教授,2016年以来分别到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机构德国慕尼黑创新与竞争马普研究所、柏林能源法研究所,纽约大学法学院访学研究。近年来还担任了哥廷根大学中国校友会会长。这些身份和经历,令她不仅积累了学养,而且拥有宽阔视野和胸怀,高远境界和追求,更好地践行中外法学、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传播者的职责。

  育人初心 为祖国培养更多法律人才 

  为当下中国培养什么样的法律人才?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法律人才?方小敏说,这是她一生不断追求的事业。“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能丢了‘教书育人’的初心。为中国法治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最能获得满足感的事。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桃李满天下才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方小敏出生在无锡一个教师世家,父母都是老师,选择报考大学时,师范类专业是她的首选,却阴差阳错读了法律专业,但教师梦一直被深埋心中。2012年,方小敏获得博士学位回国时,不少知名律所都抛出了橄榄枝,“当年,国外留学回国还是少数,特别是法学博士凤毛麟角。”虽然在择业上有着专业和学历方面的种种优势,但她仍遵循了心中的那份召唤,回到南京大学、回到校园,选择了教师这个相较之下比较清贫的职业。“在德国读书时,我的导师让我们必须具有世界视野和全球观念,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如此迅速,需要新规则、新秩序,而这些规则和秩序的订立需要更多法律专业人才。”

  不忘育人初心,方得桃李芬芳。为学生提供格局更大的平台,为此她倾注心血。终于成就目前研究所拥有一位常驻德国博士、每年四位优秀德国教授短教、若干来访外国法律代表团、若干中外法学专题研讨会的稳定、一流的德国法教学和研究条件。“学生可以与许多国际著名学者和法律从业者交流和学习,并在接待、报告、讨论、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得到锻炼,得以成长。”方小敏说,中德所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法律专业人才,他们现在有的在学界取得了累累硕果,有的是实务界精英,在相关岗位做出了突出业绩。“我强调学生要在对话当中成长,师生对话,中外对话,对话是一种能力,也需要对话的愿望和心智。”在她看来,领导力是每一个学生必须得培养的素质,“这不是说每个人都必须做领导,而是即使做最普通、最基础的工作,你也必须有担当精神,有发现问题的主动性,能够独当一面,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我愿永不负教师这一称谓。”虽然为各种科研任务和行政事务包围,但为学生上课还是方小敏最喜欢做的事情:“和学生交流,常能获得新的启发,也更能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且总有愉快和幸福的感觉。”

  不惧挑战 童年生活给予的财富 

  “对于法律人来说,这个时代拥有机遇,也必须面对挑战。”方小敏说,在学术研究上敢于为人先,寻求解决问题的正道。她曾发表论文,第一个从比较法视野论证了中国反垄断法中对行政垄断进行规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一个明确提出中国反垄断法平等适用于国有企业和其它企业;2006年,她发表论文对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反垄断问题进行研究,这是国内关注到这一问题的第一人。

1530233353450029055.jpg

  她说,不管是愿意拥抱挑战的精神还是自信面对新问题的能力,都得益于在学生时期的经历。“小时候的经历会烙印在生命的每个阶段,母校的精神植根在生命与血液中,”回忆起在无锡一中读书的点滴,都能令她获得无穷的动力。“从初中开始我就住校,学校的氛围更像是家,老师高质量的讲课,学生高效率的学习,张弛有度的生活。当时的校长顾蕴玉立下了规矩,不准加班加课,但同学们学习都很积极主动。”她说,主动学习和自我规划是母校留给她一生的财富。

  丰富的课余生活,令她一次又一次地发现不同的自己。因为在中学期间练习过艺术体操,大学时,她被老师一眼相中,入选南大艺术体操队。初中的音乐课上,她在老师的鼓励下自己写歌,大学时一开口唱歌就被选入校合唱团。在她看来,愉快地学习可以让学生更乐观积极,所以,她也鼓励学生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

  去年,方小敏把父母从无锡接到自己身边照顾,回无锡的机会也变得少了。“每次回无锡都不能太长时间,但对家乡还是有着深厚的情感。”几年前,南京成立了无锡一中校友会,方小敏说加入校友会,一下子就有了更多的归属感,“我每年都会尽量安排出时间参加校友会组织的活动,与同乡、校友相处是最自然放松开心的。”方小敏说,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熟悉的领域上为家乡做更多贡献,是她一直以来的心愿,“我愿搭起无形之桥,加深家乡与德国的交流合作。”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