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教师做起,40年与教育相伴相随,他的奋斗路程见证了扬州教育兴盛之路

2018年06月21日 15:23:14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玉新在校园参观

  王玉新一直情系教育

  王玉新登扬州讲坛

  王玉新在讲课

  教育兴,则文化兴;教育盛,则城市盛。改革开放40年弹指一挥间,这个历史定律在扬州城市发展的征程中同样得以印证。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教育成为国家复兴的支柱和民族振兴的基石。从破旧的土房子到现代化校舍,从土凳土桌到多媒体教室,四十年风雨,扬州基础教育事业每一个进步与跨越,原扬州市副市长、原扬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玉新,是见证者、亲历者,更是一名建设者。

  初登讲台

  艰苦条件没能阻碍优秀教师的成长步伐

  2017年,王玉新登上“扬州讲坛”,主讲如何“当好孩子的第一老师”,一票难求。之所以能面对千余名观众主讲教育的话题,与他的第一个职业密切相连。

  时光倒流到40年前,1978年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入学。也是那年6月,20岁出头的王玉新完成学业,迈出扬州师范学院的校门。

  当年那个阳光小伙,与改革开放同步伐,化为春风细雨,成为方巷中学的一名润物无声的人民教师。“当时首批江苏省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我是其中一个,被分配在省农村重点中学方巷中学。”那一天的王玉新心中满怀教育热情,却被眼前的场景深深震撼,“斗子墙水泥梁,漏风漏雨,土凳土桌,化肥袋报纸当窗户纸随处可见,更别说能抗震了。”王玉新说,这也是为何40年来,校舍修建改造的步伐从未停止的原因。

  艰苦环境没能阻碍王玉新的成长,他咬咬牙,从这里迈出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步。回想起那段从教时光,王玉新记忆犹新,“从白天早操到晚上自习,老师全程陪伴,正因为这样,虽然那届孩子已毕业38年,但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们的名字、爱好、性格特点。”

  1980年,邗江县招引优秀教师,王玉新被调至虹桥中学。当时他主讲的一堂公开课引起轰动。“我主张‘长文短教’,从具有特色的人物对话、场景描写入手,一节课讲完全部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堂课不仅得到了同行的认可,更是打破了常规,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逐渐推广。

  上世纪80年代初,校园设施、教具极度落后。王玉新特意找来最老款的录音机,将学生扮演课文人物对话录下,“那个录音机又大又重,但很好用,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都忍不住把课文读了又读。”

  因教学出色,当时老邗中校长特意跑到邗江县教育部门去“抢人”,费劲口舌将这个教学能手“挖”到邗中。“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教师是非常紧缺的,尤其是教学好的老师。”王玉新说。

  破旧立新

  大刀阔斧改革,破除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瓶颈

  改革是破旧立新,开放是敞开怀抱拥抱新事物。

  当了六年教师之后,1988年王玉新任槐泗乡党委书记。教师出身的他到任后最惦记的事就是和当地教育部门联系,达成一致后就对槐泗中学展开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当其冲的就是选拔年轻教学骨干和管理能手当校长,抓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王玉新坚定地认为,一个地区要改变面貌,一定要从办好教育、培养人才出发!

  改革成效很快显现。新校长上任后的那届学生很多考上邗江中学,整个学校因为教学质量进步之大,而成为当时全市教学改革的一面鲜艳旗帜。

  上世纪90年代初省教委推进省重点中学验收。此时王玉新任邗江中学校长,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不遗余力地投入到这场“升级战役”。“当时我们为了验收成功,全员参与,逐项规范,落实软硬件的资源配置。1991年下半年顺利通过验收。”

  通过这次验收,王玉新发现,地域已经成为限制县中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老邗中在施桥,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总不能把所有教师都常年困在农村吧?”1993年时任邗江县副县长的王玉新分管教育,上任后就向上级提议“搬迁邗中”,“我自己在邗中做校长时,就恨不得找个超级大吊车,把这个学校直接拎起来,放到城区去,这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硬件,更重要的是为了留住人才。”

  这个心愿,在6年后得以实现。邗江中学第一次搬迁,坐落西区,坐拥令全市其他中学羡慕的现代化校舍与教学设备,老师安心教学,学生静心学习。留住人才,招引人才,再也不是困扰学校发展的难题。

  这次搬迁标志着邗江中学跻身扬州一流高中的办学方阵,同时也成为扬州基教事业迈上一个全新台阶的缩影。“当时全市教育现场会召开,各中学校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纷纷前往邗江中学和蒋王实验小学参观,场面震撼。”王玉新坦言,这次搬迁甚至形成“邗中效应”,仪征、高邮、宝应等县中先后重新建设校园,办学条件大大提升,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而当时王玉新干得最带劲、最有成就感的工作并非邗中搬迁,而是抓“邗江县义务教育达标验收”,“那个时候首要任务是达标。”王玉新说,为硬件和软件达标,满足校舍占地面积、生均运动面积以及老师配备等各方面都有要求,全县上下投入很多付出很多。

  从10多年前的义务教育达标,到现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扬州基教事业发展的步伐从未放缓。如今邗江已创成首批“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放眼扬州全市,创成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达51所,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达311所,占扬州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2%。

  回到原点

  见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回归“家庭教育”

  2000年以后,王玉新担任的职务与主抓工作看似与教育没有关系,却又千丝万缕。2001年9月,王玉新任职广陵区区长。广陵区内“择校热”问题初浮水面,此时人民群众对精致化、多样化的教育有着迫切需求,在他主导下,兴办育才实验学校,引入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经过十多年发展,两所民办学校为扬州带来更多元化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壮大了城区基础教育发展规模,大大改善东区人文环境。

  回望过去40年,王玉新说,第一个十年,教育处于恢复发展阶段,第二个十年是提升发展,第三个十年快速提高,尤其最近十年,扬州市委市政府不遗余力抓教育,扬州教育发展日新月异,老百姓教育获得感不断增强。

  曾热极一时的“择校”在最近十年得以“降温”。在严格执行“零择校”政策的背景下,扬州创新优质学校资源辐射路径,“试水”名校跨行政区域办学,扬州优质教育高位均衡的经验在全省推广。与此同时,区域内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组团发展、教师交流、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模式,带动全市33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

  改革的春风吹拂了40年,从教师、校长,到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再到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玉新奋斗了40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休后,他常常思考:人生的下半场应该追求什么才真正具有价值意义?“做喜欢且擅长的事情才有意义,而我自己最喜欢和擅长的就是教育。”

  于是,王玉新回到三尺讲台的“起点”,只不过这次不教书,而是谈育人,“我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家庭是教育的本源。”

  2017年是扬州讲坛庆典十周年,王玉新被邀请到扬州讲坛做主讲人,谈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当好孩子的第一老师”;去年底,邗江区在全国首创“新家庭教育实验”,王玉新发起由扬州市教育局、邗江教育局、益智教育基金会、立智微教育共同举办的《新时代、新家庭、新教育》大型公益家教论坛,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三方联手、三位一体”的具有扬州特色的家庭教育模式。如今已过耳顺之年的王玉新,再次走进学校、走近家长,结合他的从教经历,在三尺讲台上,娓娓道来。

  在王玉新看来,扬州教育从艰难起步到快速发展,再到华丽转身,到现在高质量公平均衡发展,整个过程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更是扬州人自己奋斗来的。人才聚城市兴,扬州的明天也必将欣欣向荣。

  【人物点评】

  扬州人文教育的践行者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王玉新深知,教育发展得好,家庭才有希望,城市才有希望,它就好像一个家庭、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支点,这也是他无论走到哪里,总会尽力为教育做一些事情的不变初心。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扬州教育事业发展的建设者、亲历者、见证者,无论职务、身份如何变换,王玉新最爱别人称呼自己为“王老师”。

  传家无他法,非耕即读。扬州自古崇文重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2500年历史名城扬州的鲜明印记。今天的扬州,更是坚持“崇文、尚德、重教”,传承着千年书香文脉。改革开放40年来,扬州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全市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99.3%,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4.6%。“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十九大报告给教育的新定位、新目标。在新时代,扬州教育初心不改,又在向着高品质教育的新征程进发。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吴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