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一双手,将单调的凿刻声谱成生命的欢歌!

2018年06月21日 09:51:20 | 来源:铜山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淮海战役纪念塔碑林石刻、九里山古战场遗址这三个巨大的“九里山”刻字以及户部山牌坊、云龙湖牌坊等等,这些雕工精湛的石刻作品彰显了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让世人了领略了石刻艺术的风采,这一件件精美甚至具有震撼力的石刻作品就出自咱铜山一位老人之手。他就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山石刻的代表性传承人——董文生。

  少时学艺,为汉王石刻名声努力

  董文生,1948年出生在铜山汉王镇东沿村。汉王镇群山环绕,山中储藏着10多种优质石料,当地的许多人祖祖辈辈靠打石雕刻为生,从而形成独特的石刻艺术,汉王石刻,也代表了铜山石刻的艺术水平。

  不过,那时汉王石刻大多以粗放型为主,少年时便跟随父辈学石刻的董文生却希望打从自己开始,要让汉王石刻增加新的内涵和技术含量,也就是他们行内人所说的“细活”。只有这样,家乡的石刻艺术才能有更广阔的前途,才能让汉王石刻名声更加响亮。

  一锤锤的镌刻下自己的石刻春秋

  汉王山中特产一种青石,硬度适中,色泽纯净,最适合刻字雕花,当地人把它叫做“汉王黑”。就是在这一块块以家乡名字命名的石头上,董文生从自学开始,一锤锤的镌刻下自己的石刻春秋。

  董文生至今还记得,自己接到的第一件细活,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他为六位越南自卫反击战烈士雕刻纪念碑文,正是这次机会,为董文生打开了精研石刻艺术的大门。

  为了提高自己的石刻技艺,董文生几次南下北上,到各地观摩学习石雕石刻。为了把书法作品刻得生动传神,只有初中文化的董文生就开始钻研《芥子园画谱》、《金石录》等专业书籍,经年累月的积累与实践,董文生的石刻艺术有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质。

  他的刀工朴拙粗豪、细腻真切,真草篆隶不失神韵,花鸟虫鱼,活灵活现。凭借着精湛的石刻工艺,董文生获奖无数,以汉王石刻为代表的铜山石刻艺术,在他的手中得到了延续与升华。

  

  石刻就是他的生活

  作为汉画像石鉴赏家,1988年,董文生复制的汉画像石《车马出行图》在澳大利亚展出并被澳洲博物馆收藏,此外还有很多石刻作品在国外展出,获得好评,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文化,了解了铜山的石刻艺术。

  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能够衡量石刻在董文生心中的分量。但是,当你走进董文生的家,院里院外处处是石料与石刻作品,房间里,床榻和其他基本家具的位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柜子里放得最多的不是衣物,而是拓片和资料。

  唯一的装饰品,便是满墙的获奖证书与写有名家评价的作品拓片,但凡自己完成的作品,董文生都会保留一张拓片,并根据作者、时间、事由分类放在不同的纸箱中,形成了一面特殊的墙壁。

  寒来暑往,物换星移,就是这样一双手,将单调的凿刻声谱成生命的欢歌,让冰冷的石头有了人情的温度,把毕生的手艺交到了后辈的手中。

  古老的石刻艺术就这样伴着叮叮当当的凿刻声承续下来。这声音,何尝不像是一串串译码——读解出老人用半个世纪的时光。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凿刻声中完成了一位手艺人对自己、对时间、对手中器物的珍视与敬重,也完成了对“工匠精神”最朴实的表达。

(来源:铜山发布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