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前天是六一儿童节,不少家长都在朋友圈晒出了陪孩子过节的照片。有的孩子穿上了新裙子,有的孩子有了新玩具,有的孩子参加了各类亲子活动。那么,今年的儿童节,家长开销比去年又上涨了吗?家长对此是什么态度?专家如何看待“宝贝经济”?
家长:在合理的前提下,不会为开销设上限记者采访到了市民赵先生。“奥奇今年三岁半,今天算是为她过的第一个儿童节。他们幼儿园组织了义卖的亲子活动,我们买了一些文创类产品带去给她卖。”赵先生也带了棉花糖机给小朋友做吃的,晚上带着女儿去餐厅吃饭,看机器猫电影,总开销在三百元左右。赵先生表示,这些都花不了太多钱,棉花糖机也是去年圣诞节买的,不到一百块。
“今年她开始有意识了,我们会告诉她儿童节怎么回事,所以还带她去商场买了一套公主裙和一套玩具,花了差不多六百块。”对于儿童节的开销,赵先生觉得,为女儿过节没有刻意控制金额,“但一般情况下,整个算下来都在一千元左右。这也不能完全用数额来衡量,我们还是想让女儿有一个过节的仪式感,在独特的一天能够满足她的一些愿望,这是主要的。”
赵先生同时表示,满足的愿望一定要是合理的,“我们自己会把控哪些愿望是合理的,比如蛋糕啊,衣服啊,玩具啊,但肯定不会纵容她。金钱方面,在合理的前提下,我们不会设置一个上限。”
市民李女士的儿子今年已经十岁了,她认为,儿子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不会很隆重地去过节的。“不能惯着他,要让他知道钱来之不易。今年的礼物是平时他想要,我们没有给他买的,所以儿童节我们就买下了给他一个惊喜。花了两百左右吧,其他没有什么开销了。”
商家:同比上涨近20%,单笔开销都在200元以上为了给孩子挑选礼物,不少家长都把孩子带去了商场。“今年给女儿买的公主裙就是去新街口商场买的,玩具有时候会网购。”赵先生说。
记者也联系到了南京金鹰商场,了解了儿童节当天家长开销的相关数据。前日一天,金鹰南京6店儿童品类商品同比都呈现出上升趋势,江宁店同比上涨接近20%,新街口店客单价最高500元,汉中路店单笔也在200元以上。
专家:“宝贝经济”正在回归理性化消费“宝贝经济”正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景象,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成教授认为,从需求角度来看,婴儿潮以及全面二胎政策的开放,80、90后的新生代家长已经成了消费舞台主力军。精品化、精细化培养理念带动了家长消费意愿的提档升级。
“从供给角度来看,与儿童成长有关的产业,外延和内涵都在快速提升,产品供给更加多元化、高端化、定制化、精准化,所以不断引领着大众需求。”
张成教授表示,“宝贝经济”有望带动一个万亿级的消费市场,并呈现出从产品消费转向教育、金融、娱乐等服务型、体验式消费,从家长代位消费向儿童自主消费,从跟风式消费向理性化消费回归的趋势,这也是亲子产业链出现的新一轮整合重组。
(来源:金陵晚报;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