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生命之源。饮用水安全事关民生幸福和社会稳定,水源地的保护至关重要。长江沿线超过一半以上的城市需要从长江取饮用水。近年来,我省推进长江经济带大保护,启动长江沿线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专项检查行动,重要饮用水水源地逐一深入开展了达标建设。常州全面执行饮用水保护法律法规、“水十条”和水源地达标建设的各项要求,以高质量的标准,全力做好水源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常州地处长江经济带江苏段中部,在沿江八市中,自然岸线最短,总长度只有18公里。其中,沿江岸线仅仅8公里,长江资源格外宝贵,水源地只有保护,不能开发,没有退路,重在长效管控。魏村水源地,是常州整个供水体系的核心,也关系着400多万常州人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常州市把水源地安全保障作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强化规划引领。按照《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落实了《常州市行动方案》《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案》《饮用水源安全保障规划》。另一方面,注重整治推动。以个性化生态建设助推环境质量提升,实施七大工程,确保水源地水质优良、水量充足、水生态良好。
魏村水源地整治曾经面临巨大的困难,近年来快速发展起来的水上过驳区,离常州水源地比较近,一定程度上有水质安全隐患。
为消除环境隐患,确保水质稳定达标,常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重点整治违法建设项目和其它可能影响水源地安全的活动。2017年7月28日,根据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常州联合镇江、泰州两市开展了“零点执法行动”,在全省率先打响了长江江苏段水上过驳专项整治第一枪,通过艰苦卓绝的攻坚战,终于将长江孢子洲水上过驳区成功取缔,顺利完成国家环保部的检查验收,赢得了省政府的高度认可和评价。
目前,在魏村水源地一级保护区,与供水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经不存在,二级保护区也没有污染源。为了长远考虑,在二级保护区以外的边缘,有两家产值上亿的企业,在去年8月主动配合政府搬迁。现在,魏村水源地正在建设占地近七十亩的生态湿地。
对了对饮用水质进行全方位监控,常州创新技术监管模式,坚持常态监测和动态监测相结合。20台球形鹰眼监控设备,覆盖了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并向上游延伸上千米;长江魏村水源地自动监测站,则采用国内首创的组合式生物在线预警系统,每2-4小时采样监测一次,有效预测和预警饮用水源的环境风险。
此外,常州还全方位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魏村和西石桥两大水厂启动深度处理改造工程,确保市民饮用水水质优质稳定。
据常州通用自来水有限公司工程部工程师范允介绍,深度处理主要是两个工艺,一个是“后臭氧”工艺,向水中投加一定量的臭氧,迅速去除水中微量的有机物、微生物、提高水质。另一个是通过活性炭吸附,来进一步去除水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杂质,净化水质,达到直饮水的标准。
总面积超过了1000亩的芦苇滩湿地,覆盖了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不仅让长江常州段的颜值更高,更重要的是涵养了水源、净化了水质。专家表示,在长江滩涂区域大面积种植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可以吸收水体营养盐,抑制藻类生长,达到净化环境、涵养水源的作用,还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
“政府主导、部门联合、社会参与”,除了政府部门的长效管理,在民间,越来越多的环保志愿者也主动参与到常州长江水源地保护工作中来。党员巡堤志愿者说:“我们党员志愿者有十几个人,分成3个组,每天早晨、中午、晚上巡逻。长江是母亲河,我们有责任把它保护好。”
用高质量发展守护一江春水,常州将努力交好绿色发展答卷、转型发展答卷、协同发展答卷。望湿地芦苇成荫,看江豚水中腾跃,长江日益蓬勃的生机,正是常州不懈奋斗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