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记者/孟煦)2018名城会期间,南京举办了多个博物博览主题的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著名博物馆馆长、学者、策展人等进行了四场论坛,议题涵盖“涵养现代城市文明”“博物馆的历史”、“新时代的博物馆学”和“艺术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
组委会将博物馆主论坛的议题定为“博物馆 涵养现代城市文明”,表达了南京对于博物馆存在的理解,而这个理解也得到了前来参加论坛的全世界的馆长和学者们的认同。
吴为山:博物馆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历史 和对历史的看法
吴为山是从南京走向世界的雕塑家,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美术馆的馆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在南京生活、工作、创作,见证了南京博物馆事业近30年的变化,也是比较早向国际市场输出中国艺术的艺术家。
他觉得,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不同的就是他的文化,博物馆凝聚着一个城市的历史,以及对历史的看法,“博物馆本身是当时当代的一个价值取向的标记”。他非常高兴南京名城会能在博物博览这个版块浓墨重彩,因为“打通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文化的界限,融通、互鉴、交流”是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馆,以及南京所有具有博物馆性质展览场所和收藏的场所,都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用现代的一些创作理念,用现代的展示方式来展示历史上的文物;另外一方面,更加重视与外界的交流、互动,用学术引领的方式来使博物馆这样一个保藏古代文明的机构活化,走向现代,走向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吴为山这样说。
梅莱思:博物馆像镜子 可以让人找到自己的内心
国际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委员会主席François Mairesse(梅莱思)在论坛期间相当忙碌。他代表国际博物馆协会签署了《国际博物馆馆长联盟备忘录(南京宣言)》,并为南京艺术学院国际艺术博物馆学院揭牌。
梅莱思将博物馆比作镜子,他觉得博物馆同城市的关系就跟博物馆同一个国家,同当地社区的关系是一样的。“一个地区,这个地区中的人,以及博物馆之间是有很重要的联系的。这种联系像镜子一样,可以让你找到自己的内心。”
梅莱思认为现代的博物馆是属于社会、属于公众的,属于一片土地的,这也是博物馆和所在城市最重要的关系和功能。博物馆可以向人们解释,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他们一路走来的历史,这是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原始记忆。
玛丽:博物馆对城市至关重要 体现着城市的独特风格
美国国会图书馆非洲与中东分馆馆长Mary-Jane Deeb(玛丽)第一次来到中国,被南京的博物馆的丰富和多元所震惊。
她认为博物馆对城市至关重要,“因为城市不只是人们居住或者谋生、工作的地方。一个城市必须给人们带来一种归属感、一种认同感、一种延续感、一种历史感、一种丰富的感觉,博物馆和图书馆在承担这些功能。”
作为文化的延续,每一代人往博物馆和图书馆里添加新的收藏,博物馆和图书馆也形成知识的一部分,而对于城市来说,博物馆体现着城市的独特风格和与众不同。
此行令玛丽最为印象深刻的是,南京市博物馆的内涵,“南京的博物馆将南京古老的传统、南京2500年的历史带到了现实当中。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