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减负校外加,想要家长领情还需这么做

2018年05月14日 17:48:0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来各地教育部门纷纷出台减负新规,严查校外培训、有偿家教。然而部分家长却并不领情,组团要求老师补课。

  最近有媒体报道称,江苏一家公办学校的家长要求老师给孩子补课,为了不给老师添麻烦,由家委会找场地、收费,然后将补课费“捐赠”给老师个人。被举报后,家长激动地表示,如果处罚老师,就要去上访。主管部门束手无策,只得将此事上报,随后处理意见搁置。

  此案例虽然极端,却反映出一个清晰且严肃的事实:真正要求课外辅导的往往是家长。南京一位家长坦言,自己和十来位家长商量好了,找口碑好又靠谱的老师过来上课。这样不仅能省去中介的费用,关键还能请到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老师,而不是培训机构包装出来的名师,这样大家都很开心!

  除了家长主动要求补课外,在下午三点半之后的弹性离校时段,一些公办学校还出现了“逆托管”现象,即家长将孩子提前接走,送去上补习班。还有不少家长认为,相比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更注重应试教育,这就导致一些地区优质生源和师资向民办学校集中,出现了“民盛公衰”的教育格局。

  减负反而变成了增负,想要改变这种困境需要做两方面的努力。一方面,家长需要改变观念,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清华北大,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另一方面,必须严抓公办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探索符合国情的教育模式和招考体制,才能从源头上缓解家长的焦虑。

  对于这种现象,网友和媒体也有多种看法:

  网友 举报九天:“减负”只是表象,但中高考不变,名校不变,家长认清现实,还是做出了“增负”的选择。

  网友 洋子:不加大教育投入,不解决教育商业化模式,不提高整体教育水平,不均衡教育资源分布,一切减负口号都是零。

  长江网:《减负“一刀切”岂能让人“领情”?》——减负是想让孩子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减去那些重复训练等不该有的负担。如果仅是片面强调减负,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配套,那无疑是空喊口号,非但不能减负,反而使负担更重。

  时代周报:《反对减负,中国家长疯了吗?》——对减负的反弹和批判,实则是家长面对复杂社会问题的焦虑心态在教育制度上的投射。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提高学校教育治理水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落后陈旧的教育理念、功利性观念,才能避免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真正把中小学生的负担减下来。

  (来源:江苏教育频道/赵英雷 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