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此国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这段出自玄奘《大唐西域记·瞿萨旦那·麻射僧伽蓝及蚕种的传入》的文字,千年后形象地成为一部舞剧的序幕——
翩跹的舞姿,霓裳般的裙裾,舒卷磅礴的音乐,飘忽的是雍容大度的盛唐气韵,传递的是睦邻友好、互惠互建的丝路精神。5日晚,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原创舞剧《传丝公主》在江苏大剧院上演,以民族舞蹈和西方芭蕾舞相交织的语言,讲述大唐公主向西域传播蚕种及丝绸织造技艺的动人故事。舞剧吸引了千名观众来到大剧院观演,其中不乏来自欧洲和阿拉伯国家的朋友。
《传丝公主》的故事一波三折,相当好看!
舞剧《传丝公主》剧照。本文图片均为江苏大剧院 屠景清摄
话说盛唐时期,陆海通达。西域拂菻国王派遣王子小波多力出使长安。在长安的桑园里,英俊孔武的小波多力邂逅并爱上了汉族闺秀宁儿。尽管遭到宁儿父母反对,但唐皇欣然赐婚,小儿女得以喜结连理,宁儿也被封为“传丝公主”。
远嫁西域出关之时,公主在御赐的凤冠里发现了母亲送予的一包蚕种,正在此时,送亲的队伍收到了唐皇敕命公主西行传丝的诏令。东土丝绸天下享,一包珍贵的丝种不仅让美丽的丝绸遍布沿线各国,也把开放包容、友好交流的丝路精神生生不息地传递。舞剧结尾,当身着美丽丝绸霓裳的各族人民汇聚于舞台上,观众席中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之前以为丝绸之路只是一条运送茶叶、丝绸的贸易之路,《传丝公主》让我们了解到,丝绸之路更是一条主张睦邻友好、文化交流的道路。今天我们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其实就是希望沿线国家的人民能把丝路的精神延续下去。同时这部舞剧的制作也非常精美,是一个能让我们老百姓看懂的好故事。”看完舞剧后,一位观众对记者说。
无论是舞美设计、舞蹈语言的运用,还是音乐的编排,《传丝公主》都做得相当走心。曲水碧流的长安,京城赛艺的盛景,月夜下千门捣练,大漠上孤雁云天,唐代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在《传丝公主》中得到全面的呈现。据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介绍,该剧邀请了国内一流的主创团队,在创排过程中,主创团队多次奔赴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调研,力图让每一处细节都贴合历史的原貌。
“这部舞剧没有歌词,只能充分地运用舞蹈语言和音乐来推进叙事、传递情感。在设计舞蹈语言的时候,我们从敦煌壁画飞天、《唐代仕女图》中找到了灵感,音乐方面则充分借鉴唐大曲、敦煌琵琶曲以及秦腔、西安鼓乐等。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作为西安本地的歌舞剧团,我们希望这部《传丝公主》能够将唐代音乐和陕西当地音乐完美地融合,既是展现大国风范的‘中国故事’,又是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西安故事’。”西安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副院长宋亚东说。
不仅如此,《传丝公主》还大量萃取唐文化的丰富元素,如取李白“醉入胡姬酒肆中”诗意演绎《胡姬舞》,取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画意演绎《簪花舞》,取唐代画家张萱《捣练图》笔意演绎《捣练舞》,取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意生发《西凉武舞》……从细微处融入唐诗、唐画、唐俑等唐代文化的艺术因子,一部《传丝公主》如诗、如画,亦如歌。
今晚,《传丝公主》将继续在江苏大剧院上演,让江苏观众饱览盛唐时期的泱泱国风,感受绵延不息的丝路精神。据了解,“舞剧《传丝公主》2018年全国巡演”于5月1日在上海拉开帷幕,此次演出是巡演的第二站,随后将登陆杭州、深圳、昆明、武汉等地,共演出20余场。
(来源:交汇点;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