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真情播撒在“巴山药乡”的扶贫路上:药大教授获“江苏青年五四奖章”

2018年05月04日 22:00:5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5月4日是“五四”青年节,江苏青年人的最高荣誉——第13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正式揭晓。受到表彰的20位“江苏青年五四奖章”的获得者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他们敢于担当、勇于创造、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在各自岗位取得了不平凡的业绩。其中,一位在“巴山药乡”扶贫的教师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他叫张剑,是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的一名教师。

  张剑出生在江苏苏北江边小城泰兴,和众多农村学子一样,张剑认为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经过近30年的求学生涯,张剑由一个农村孩子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在从事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中,他发现了200多个新天然产物,承担了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为代表的多项国家级课题,发表SCI论文30多篇,申请专利20余项,并早在2011年就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孟子有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作为一名高校青年教师,张剑经常感到困惑,基金和论文指引的方向似乎与儿时读书服务社会的梦想总有点距离。

  很快,机会来了。2016年1月,张剑经组织选派到国务院定点扶贫点、陕西省镇坪县挂职副县长,负责统筹中药产业精准扶贫工作。

  挂职“挂心”,扎根镇坪一线真情播散

  镇坪县位于陕西省最南端,森林覆盖率达86.4%,适宜种植的中药材达400余种,适宜种植中药材的土地有40多万亩。但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中药宝库,过去由于药材种植方式粗放、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种植户收益差,始终没摘掉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点穴治病,识穴为先,而识贫就像识穴,须练就坚实的识功。只有把功夫用在深入调查、反复核对、查缺补漏、认真分析上,才能对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一清二楚、了然于胸。”张剑说。

  到任的第二天一大早,他就一头扎到镇村和农户,调研了解情况。不到一个月,他跑遍了7个镇58个村,摸清了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的家底。他在县政府常务会议上建议,聚焦中药产业扶贫,加大中药材科研投入,用科学的理论数据支撑镇坪中药产业发展,提升药材品质,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有一件“小事”让镇坪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关军记忆深刻。那次,丁关军和张剑一行人到该县安德药业集团生产基地调研,企业负责人要过来带路。“没想到他竟然拒绝了,并说‘不用带,我认识路’。”丁关军说,这几年,来的几任挂职干部都这样,深入基层,走村串户,很快就熟悉了当地的情况,干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事情。

  “到贫困户家中串多少次门,对贫困群众就会增加多少感情。脚下沾多少泥巴,心中就会有多少百姓。”张剑坦言道。

  扶贫“扶根”,带领百姓铺就致富之路

  很快,通过调研张剑发现,镇坪中药材种类多、品质优良、全国少见,资源优势明显,但缺乏科研技术,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程度低,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如何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亟需突破的关口。

  于是,他主动到药材基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为农户讲授中药材种植技术,为华坪镇团结村张修友等贫困户解决发展中药材的贷款和种子等难题,手把手指导当地农户开展黄连、葛根、杜仲、白芨等道地中药材的种植、药用价值开发;牵头在中国药科大学举办了镇坪县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班,聘请知名专家、教授,为全县扶贫干部、扶贫企业负责人300余人授课;协调与江苏省药用植物园共建“镇坪道地药材园”,在江苏省药学博物馆共建镇坪县中药材展区。

  在张剑的引荐和努力下,中国药科大学多位教授、专家从千里之外来到镇坪县,围绕镇坪的黄连、葛根、杜仲、白芨等道地中药材的种植、药用价值开发等开展了20多项课题研究,为当地中药产业发展解决了部分技术难题。特别是专家团队从镇坪黄连中分离并鉴定出化合物41个,发现了镇坪黄连独特的降脂活性,镇坪黄连一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

  “动员群众干,不如先示范。”不多久,张剑自己出钱在华坪镇尖山坪村一组,租地15亩建了一块试验田,种植黄连、玄参、葛根等17种镇坪道地中药材,测算出了品种选育、规范种植、质量控制等一整套科研数据,为规范种植、药材加工、招商引资等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今“巴山药乡”的面貌悄然发生了变化。2016年,镇坪县脱贫攻坚工作获得省、市考核“双优”;2017年,镇坪县计划脱贫的6个村、661户、2110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已完成系统标注。镇坪县率先提出2018年实现整县脱贫,并获得省市同意。扶贫案例连续两年入选教育部“精准扶贫十大优秀案例”。

  “在镇坪的这两年,我经历了山洪、泥石流、大雪封山等自然灾害,甚至经历过生与死的考验,但看到一批批贫困户因为药材产业的发展而脱贫致富,绿水青山正在因为药材而变成金山银山,我觉得我所做的努力是值得的”,张剑坦言道,“作为一名中药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在传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同时,让中药不仅能治病救人,更能助力脱贫攻坚。”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糜梦逸 通讯员 姜晨 编辑:张闻芝)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