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南京人的心里,都住着一盘清炒芦蒿

2018年04月26日 16:11:58 | 来源:紫金山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没有春天,这是公认的事实。从冬衣的棉衣过度到夏天的衬衫,全程算下来也不过一个月的时间。

  那南京人靠什么迎接短暂的春天呢?我想,芦蒿算得上是一个。

  南京的芦蒿都在哪里?

  以前随处可见的芦蒿,现在有了大棚技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了。但,真正自然生长或是野生的芦蒿,还是跟大棚里的人工品种不一样的。

  野生的芦蒿茎呈微微的红色,清香较一般人工培育的浓郁许多——有点类似药香。现在人工种植的增多,药香味慢慢减少了一些。嚼之,脆生生,香喷喷。

  南京的八卦洲以盛产芦蒿而闻名,那里目前仍保持着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田园特色,享有“中国芦蒿第一乡”的美誉。

  在这里除了有传统的鲜芦蒿外,还开发了芦蒿干、芦蒿茶、芦蒿酒、腌芦蒿小菜等品种。

  草中之翘楚、盘中之佳肴

  汪曾祺先生曾有过这样描述:吃芦蒿,犹如闻到春天的气息。

  江南一带的湖河岸边和沼泽地带都有的芦蒿,在汪先生的老家高邮不怎么受追捧,倒是隔壁的南京人情有独钟,也算对得起“一口白饭一口草”的俗话。

  南京人素来爱吃芦蒿。早在明朝的时候,南京人爱吃芦蒿已经声名远播,朱元璋还曾将芦蒿列为贡品。

  古人就称芦蒿为春蔬之上品,若要给所有的野菜封出一个王来,估计我封了芦蒿没人会反对。离家的南京人每当想起家乡的味道,荤的是盐水鸭,素的多半就是芦蒿了。清炒芦蒿,几乎是南京人家家都会做的拿手小菜。芦蒿特殊的清香,牵动着多少漂泊在外的南京人那颗思乡的心。

  芦蒿又名蒌蒿、香艾、水艾,春季生长于长江中下游的湖泽江畔。它虽是野生的植物,但其价值之高却早早就已被古人界定了。最有名的当属北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里的蒌蒿指的就是芦蒿。将芦蒿与河豚想媲美,苏轼这就将碧如玉针的芦蒿推上了春蔬的宝座。

  芦蒿有很强的季节性

  在南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正月芦,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正月里还未成熟的芦蒿,到了三月立刻变得苦涩,根茎粗糙,入口如同嚼草。

  《诗经》中有这样一段关于芦蒿的故事。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这是一首单恋的歌。小伙子对河对岸的少女朝思暮想,隔水相望,不敢说娶她。表示当她出嫁时,愿意用芦蒿喂饱她的马,让她无可挑剔地嫁出去。爱之深,苦亦深,他只有望着滔滔江水,发出浩叹。这就是传说中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的古代版本吗?芦蒿这个春天的使者怎么和凄凉的爱情连得这么紧呢?芦蒿,嫩则可食,老则为薪。

  但诗经里面没说拿芦蒿用来吃的事情,看来那时代的人们没有把芦蒿当好货色,只是当了柴禾。居然用上好的芦蒿去喂马,南京人读到这段表示心痛不已,与其等待遥遥无期的许诺,倒不如先炒上一盘,饱了嘴瘾来的痛快,这大概就是南京人的天性了。

  芦蒿怎么吃?

  南京人对吃芦蒿在行。炒芦蒿,几乎是南京人家家都会的一道菜,喜欢吃素一点的就芦蒿配香干,喜欢偏荤一点的就用咸肉配。

  更多的时候,少盐少油的一盘清炒芦蒿,原汁原味的清新中带着蒿草的香味,是对这种时令野菜最高的致敬。

  (来源:紫金山新闻 编辑/吴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