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的淮安情怀:改不了的乡音 舍不下的思念

2018年03月27日 11:17:06 | 来源:无线淮安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当八婶要回淮安时,周总理思乡却不得回

  周总理独白,表达出浓浓的思乡之情

  周总理与邓颖超商谈家乡水灾情况

  周总理梦回故里

  3月13日晚上19时30分,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由淮安市淮安区委宣传部、淮安区文广新局出品的大型话剧《周恩来与故乡》在淮安大剧院首演。该剧采取艺术化的手法如实地再现了一幕幕周恩来舍小家为大家的感人场景,近千名观众无不为之动容,缅怀思念之情涌心头。

  今年是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为纪念一代伟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周总理廉洁奉公的崇高品德,淮安市淮剧二团排演了话剧《周恩来与故乡》。该剧撷取周恩来总理与故乡、亲人之间鲜为人知的故事,以一件件平凡而真实的事例,塑造了周恩来、邓颖超等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周恩来总理内心浓浓的乡情和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人格魅力。

  跨越八百公多里的牵挂

  淮安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自12岁离开淮安后,周恩来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他把一生献给了国家和人民,以至于尽管思乡情切却终生没有回过故乡。而故乡人民盼周总理回家,也盼了几十年。

  西花厅,周总理又在连夜办公,听说淮河大水,担心家乡群众遭殃,连夜召开抗洪救灾紧急会。他隔着八百多公里对家乡的百姓说:“淮安的父老乡亲们,我少时离家乡,至今一直没有回去,也许有人说我把家乡给忘了,可能吗?!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怎能不热爱自己的家乡,我热爱家乡的父老乡亲,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目前,我的家乡也遭受了特大洪水的袭击,愿你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早日战胜自然灾害,愿你们平安,你们辛苦啦!”

  驸马巷,“乡亲们,周总理说了,他家的房子要给老百姓住,不然就拆掉。”遭受洪水灾害的淮安人民正无处可住,淮安县委紧急安排他们住进周总理的祖宅驸马巷7号。听说八婶要去北京,群众让八婶告诉周总理:“家乡的人民想念他,叫他有空一定回来看看。”

  西花厅,周总理正在问从淮安来的王县长: “鼓楼前面那条石板路还在吗?三石桥呢?文渠在吗?”听到说文渠还保留原貌,周总理想起了儿时和玩伴背着家人偷偷在文渠划船的往事。

  驸马巷,家乡人民听说周总理要平掉祖茔后,既敬佩周总理的大公无私,又从心底心疼着周总理舍小家为大家。

  西花厅,周总理病重之际,梦中仍想着家乡的人民。他在梦中呼喊,淮安的父老乡亲们,我的亲人们,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们啊,在我想回来的时候,不能回来,在我能回来的时候,不敢回来。

  ……

  感人至深的精神洗礼

  首演现场,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舞台场景的无缝切换,观众时而热烈鼓掌,时而热泪盈眶。细腻写实的表演,感人肺腑的台词,将周总理孺慕之情、思乡之情、无私之情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周总理一生心底无私、天下为公的家国情怀。

  “感动”和“思念”,是台下一千多名观众提及最多的观演感受。跨越八百多公里的牵挂,西花厅夜夜通宵的办公桌,邓大姐手上补了又补的衣衫,周总理给家乡的五页信,想回而不敢回的苦衷……这些感人的细节,给现场观众带来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周总理的一生,为国家再苦再忙不吭声,为人民全心全意不谈累,却唯独没有为自己考虑过。听到剧中周总理说出的乡音,真是让我感到心痛和感动。”今年58岁的王民不时拿起手帕擦拭眼泪,这部剧让他不断回想起周总理鞠躬尽瘁的高尚人格,也让他回想起周总理去世时父母伤心欲绝的神情,“那段时间父母的脸上每天都是阴沉沉的,直到我走上工作岗位,才更深刻地理解到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这份感情。”

  “演员谢幕时,我一直在鼓掌,这不仅是对演员的尊重,更是对周总理的思念。”我淮安区新党员王晴说,周总理的事迹真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周总理是我们不朽的榜样,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要严格要求自己。现在部分人身上缺少了理想信念和到基层群众去的精神,这部话剧让我们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

  一位正在擦眼泪的老大爷对记者说,演出中八婶对周总理说的那句话很让他感动——“恩来想家,恩来想家,他是先顾国,后顾家。”他说:“我们一直相信,总理是想回家,他心里一直想着我们淮安人民。看了表演,我更想念我们的周总理了。”

  “我在学校学习过很多关于周总理的故事,今天看了演出,觉得周总理更伟大了,我为自己在周恩来红军小学读书感到自豪。”一名来自周恩来红军小学的学生骄傲地说。

  家乡人民的艺术结晶

  《周恩来与故乡》是淮安人民献给周总理诞辰120周年的礼物,是淮安人民思念周总理的艺术结晶,是淮剧二团半年多排演的成品。

  “剧本共经过三轮修改,去年9月底才最终定稿,10月,我们整个剧团就进入了紧张的排练阶段。经过座排、连排、细排,整体合成于今年的1月17日,然后就是每天不间断地排演。”淮剧二团团长魏玉宝回忆了话剧从敲定剧本到完成演出的过程。

  魏玉宝告诉记者,剧团没有专职的后勤组,所有的男同志既是演员又是装卸工,他们平均年龄53岁,从早上九点干到夜里两三点,妆一化是演员,妆一卸是工人。他说:“演出前三四个小时是最忙碌的时刻,演员忙着化妆、换戏服、备戏,演出舞台的准备也十分重要,灯光、音响、道具、舞美等,每一个细微之处能决定演出的成败。演出正式开始前,舞台工作组在班长周克超的带领下,会对每片景、各道具做一次又一次检查,确保演出安全顺利举行。”

  在首演前一个星期,扮演魏大爷的马广超老师诊断出胰腺炎,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但是,为了不影响大局,他仍坚持带病排练。周总理扮演者孙桂标已经退休,却主动请缨,不计报酬。剧场的其他演员告诉记者:“这两位老演员在排练场经常为了一个舞台调度或一句台词吵得面红耳赤。这是对周总理的尊敬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时也是淮安人民为迎接周总理诞辰120周年而努力的缩影。”

  (来源:无线淮安 编辑/吴颖)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