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淮安市淮安区车桥镇了解到,该镇去年种植芡实1.5 万亩,产量400吨,产品销往广东、福建并出口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按照每斤70元市场价计算,预计产值达到5600万元,将直接带动从事芡实种植的187户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有“水中人参”之称的芡实,俗称鸡头米,是人们常说的“水中八仙”之一。芡实是药、食兼用的绿色保健食品,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种植芡实投入小、风险低、生长周期短、收益高,且便于管理。该镇党委政府依据市场行情,充分利用车桥水质土壤优良的条件,因势利导,将芡实产业作为高效农业项目大力推广,出台系列扶持政策,成立芡实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投资100余万元改善灌溉条件,引导群众规模化种植。目前,该镇已在19个村建成万亩芡实种植基地,按照“合作社+基地+大户”的模式发展经营,吸引周边村民前来务工,尤其注重吸纳贫困户,每年发放劳务资金1500多万元。
该镇副镇长朱文芹告诉记者:“看到种植芡实比种稻麦赚得多,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要求加入合作社,对其中的低收入农户,我们优先提供帮助和技术扶持。”
该镇车南村村民董德精是村里典型的低收入农户,家里五口人,妻子身体不好,无劳动能力,一家人主要靠董德精种地维持生计。董德精了解到镇里鼓励大家种植芡实后,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加入合作社。去年他从合作社承包了50亩土地种植芡实,年收入近10万元,收入比以前种地翻了几番,当年就成功脱贫。同村的低收入农户郭金龙看到董德精靠种植芡实成功脱贫后,主动要求加入芡实种植合作社,一次性承包了60亩土地,现在也已成功脱贫。
该镇将继续做优芡实品牌,做好产业升级文章,在全镇已经形成产业规模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种植规模,实施种植规模“倍增计划”,积极鼓励种植户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提升产品档次,做大车桥芡实品牌;积极引进芡实深加工企业落户该镇,提升附加值,大幅度增加种植户的收入;发挥好电商平台作用,利用网上销售等渠道,多形式推动车桥芡实的市场份额,全力将车桥镇打造成“苏芡第一镇”。
(来源:无线淮安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