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这片叶子如约而至,我们来聊聊它背后的人生……

2018年03月23日 22:52:10 | 来源:苏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苏州东、西山的春天 都是在忙忙碌碌中溜走的

  这是一双采茶工的手,长时间的采摘,食指被叶子汁染黑,无法洗去,还有采摘留下的茧子。

  一片叶子背后的人生

  世代茶农在此耕耘

  只因这一杯“吓煞人香”的碧落春茶

  小编在开采之际

  来到盎然生机的西山岛最西边的衙甪里

  原来这小小的一片嫩叶

  背后的故事是匠心、是传承、也是情怀……

  1

  少年时,满手水泡和满目泪水

  铸就老茶农的工匠精神

  初见马国良,是在他合作社门口,他带着眼镜,穿着款式稍有些过时的休闲西装,急急地走来,裤腿和鞋子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印。

  连续几天的阴雨后终于放晴,他一大早就去山上的茶园里,看茶树的萌芽情况。毕竟,一整年的精心守护,只为这清明前最鲜嫩的一片小嫩芽。

  马国良是老三届的高中生,开过厂,做过村上的书记。但做过最长的事业,还是茶。用他的话说,“我生在茶树下,长在茶树中,一辈子都在做茶”。

  回忆小时候,他跟着师傅们学做茶,在杀青这个环节曾被烧红的铁锅烫得满手是泡,在那一刻他曾泪流满面。这泪水不是因为疼痛,而是对自己技艺不精的失望。

  年幼的挫折,让他精益求精,他曾研究气象,天天写下日记,根据日照的积温推断早春茶树的萌芽时间,最终成果结论被吴中气象局认可。

  周围的人都说,这个老茶农身上独有一股书生气,但他更愿意说自己是有一颗工匠心。

  老一代茶农的工匠精神

  潜移默化也在影响这新一代的茶农

  2

  两天开掉一箱汽油

  “茶三代”们回归故里,赋予碧螺春新色彩

  在10多年前,很多80后、90后都一门心思要离开西山岛,他们看厌了父辈们田间地头的辛苦劳作。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不是他们想追求的。

  85后金成来,也曾是这其中的一员。理工科毕业后,他一直在实验室上班,对于家里碧螺春的事业,他只是到了季节关心一下。

  但随着年龄增长,到了而立之年的他,更想要做的却是回归小岛。因为互联网+的发展,他和儿时的伙伴们发现,做茶不再只是累、苦和单调。品牌设计和市场推广,让碧螺春的茶三代们找到了兴趣点。

  就在去年,他和另外4个伙伴,辞去了工作,一起合伙开了个合作社。他们是一支80和90后的团队,从种植技术、成品监制、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各有分工。

  他们学习各地茶叶的优秀案例,迎合市场需求,创新碧螺春的“小罐茶”售卖方式。或许是传承了老一代茶农的匠人之气,他们在做茶这件事上丝毫不含糊,每一个环节到要亲自动手。

  金成来说,他每天除了要收自家茶园刚采摘的青叶,还要带动致富,开车收其他帮扶农户的,基本2到3天就要加一次油,累并快乐着。

  他们的团队目前有两个小目标,一是拿下省级示范合作社,二是今年的销售额拿下250万!

  除了本土的茶农

  还有一群人像迁徙的鸟儿

  每到春暖花开,便来到这里

  做着最辛苦的工作……

  3

  二十年的如期而至

  她与春天的西山有个约会

  碧螺春的茶园,遍布在西山岛上各个小山头,一望无际。这里面隐藏着最辛勤的人——碧螺春的采茶工。

  比如她,今年53岁的周阿姨,来自贵州。碧螺春的采摘从3月中旬开始,到4月中旬前结束。在这20多天里,她从清晨工作到天黑,每天要重复10个小时的工作。

  这份工作,周阿姨坚持了20年。最早,她丈夫来苏州打工,听老乡说有招采茶工的工作,她想着小时候在老家做过,就来试一试,竟然也就坚持了下来。

  周阿姨一天可以采3到4斤的青叶。她说,在这儿采碧螺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和周阿姨一样的外地采茶工、炒茶工其实还有很多,他们像迁徙的鸟儿一样不知疲倦得游走在故乡与碧螺春的茶园。吓煞人香,少不了她们的功劳。

  最后小编给你一点实用攻略

  如何辨别正品碧螺春

  其香:清香阵阵,让人心旷神怡。

  其形:纤细娇嫩,绒毛编体,楚楚动人。

  其味:回味甘甜,适口鲜爽,健人脾胃。

  其色:一杯清水,放入此茶,即有浑浊(茸毫溶于水)

  在未来的20多天里

  东、西山的1.7万户茶农

  将采摘这3.13万亩的茶园

  这份上天的馈赠将被运往全世界品赏

  小小的一片茶叶

  串联起他们各异的人生步调

  碧螺春茶,美哉!

  (来源/苏州发布 编辑/刘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