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设计师刘晓东:半道出家,做桥改做隧道

2018年02月07日 16:59:14 | 来源:东南大学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刘晓东讲述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05:40)

  “你把桥放在梦中,我把梦放在桥上。你筑一个有形的梦,我筑一个无形的桥……”

  港珠澳大桥,它东连香港,西接珠海、澳门,集桥、岛、隧为一体,全长55公里,使用寿命120年,总投资超1000亿,是当今世界最长的超级跨海工程。

  而这一世界级岛隧工程的总设计师,就是东南大学杰出校友、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施工图设计总负责人刘晓东。

  刘晓东讲述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

  ——转自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第四季(2017.12.09)

  “晓东总”

  刘晓东,教授级高工,1970年出生于江苏扬州。这位1992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的高材生,既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经过20年超大型桥梁设计工作的历练,参与并主持了多座著名特大桥设计,成果丰硕。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南北兼具的扬州给刘晓东打上了清晰的烙印,他既有着江浙人特有的聪慧,更带着“扬州郎”特有的豪爽清秀,同事们都亲切的称他为“晓东总”。

  “超级样板”工程

  港珠澳大桥是一座桥—岛—隧一体的大桥。主体工程由长22.9公里的桥梁和6.7公里的海底隧道组成,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个人工岛。2016年9月,主体桥梁合龙;技术和施工难度更大的海底隧道工程一直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这条隧道是我国第一条于外海建设的超大型沉管隧道,由33个巨型沉管组成。每节管道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单节重约8万吨,几乎与一艘航母的体量相当

  2013年5月6日,首节沉管顺利与西人工岛暗埋段对接,完成“海底初吻”。历时近四年,2017年3月7日,随着第30节沉管沉入海底,全部33节沉管安装成功。隧道工程“最终接头”安装完成,意味着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即将全线贯通。这为大桥全线通车赢得了重要保障。届时,香港至珠海的陆路通行时间将由3小时变成半小时。

  眼看着大桥在自己负责的图纸上即将变为现实,为之付出多年努力的大桥即将建成,刘晓东心潮澎湃。从不玩朋友圈的他也在微信上告诉大家沉管全部安装完成的消息。中国的工程师们以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让这一中国的“超级样板”工程一步步地开始展示她的曼妙身姿。

  滴水不漏的海底隧道

  自1928年人类工程史上修建第一条钢筋混凝土沉管隧道以来,沉管制作的工具箱里只有刚性和柔性两种方法。

  相关专家认为,目前尚没有沉管隧道100%不漏水的纪录。港珠澳大桥隧道共要制造安装33节沉管,几百道工序不仅环环相扣,还要重复千百遍,只要一个环节出问题,漏水将不可避免。港珠澳大桥工程采取了“半刚性”这个听起来很“哲学”的方案。尽管这个天方夜谭似的方案备受责疑,但是在刘晓东等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半刚性”只花费了极小的代价就把沉管深埋的构想变成了现实。从此,世界百年沉管结构的工具箱除了已有的“刚性”“柔性”之外,增加了“半刚性”的新成员。我们的沉管实现了不漏水的目标!

  半道出家的“晓东总”

  作为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副总经理、施工图设计总负责人,刘晓东负责港珠澳大桥隧道和人工岛的设计却是半道出家的。

  2010年,是“晓东总”事业发展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已经在桥梁界有着一点知名度的刘晓东做出了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重大决定,放弃了驾轻就熟的桥梁设计工作,转入一个大多数中国工程师都陌生的领域,牵头负责港珠澳大桥隧道和人工岛的施工图设计,向超大规模沉管隧道这一世界级难题发起挑战。

  十余年来,刘晓东为港珠澳大桥项目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深情厚爱。

  缺乏国内外海大型沉管隧道施工的案例和经验,没有现成的资料和文献可以借鉴和参考,从零开始,刘晓东开始了漫漫探索。在项目早期,他积极与有经验的国内外专家讨论、交流,收集国外大型外海岛隧工程建设资料,实地考察国外类似工程,虚心学习,潜心钻研,厚积薄发,“十年磨一剑”,为他今天领导岛隧施工图设计团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刘晓东这个原本“做桥的”工程师改做隧道,打破了思维定势,克服了既定约束,给隧道工程带来很多原创性的技术革新。

   对失误零容忍

  刘晓东从不盲从国外工程师的经验,也绝不给任何人,包括他自己留面子。他常说:“只有不给自己留面子,才能给世纪工程挣面子!”他记得交通运输部的专家组组长,时任交通部副部长的冯正霖说过:“我们没做过的事情,没经验的事情,希望是试验先行。”对此,刘晓东的理解是,如果我们没有把握更谈不上经验,一定先要通过试验研究清楚再实施。

  为确保工程一次完成,刘晓东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一次次地推翻了原有的方案,创造了在一个工程中更改九成以上原设计方案的纪录,目的是使所有的风险可知可控。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项目组对找出的问题进行了很多次试验,真正确保了对失误的容忍,也确保了工程万无一失。

   “至善”的秘籍

  2015年11月,东南大学在四牌楼校区举行仪式,聘请刘晓东为兼职研究员。仪式结束后,刘晓东为两百多位研究生做了一场主题为“港珠澳大桥总体设计与关键技术”的学术报告。当晚,刘晓东还来到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为本科生做了一场主题为“从工程实践看工程师素养培育”的课外研学讲座。两场演讲中,他介绍了港珠澳大桥“追求方案合理、坚持技术创新、实施设计精细化”的总体技术思想,并特别强调,他要求完成的施工图水平不输于任何一家国际设计公司。他也回顾了母校的成长经历,特别是“止于至善”精神对于他成长路上的潜移默化。他给学弟学妹们不断传授着“至善”的秘籍。

  在刘晓东看来,正是这种“至善”的品质,让他获得了自信的源泉。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是刘晓东从桥梁设计转向隧道设计的一个转折。这不是一般的跨越,而是他人生路上又一个“至善”的顶点。

  经过十余年艰苦卓绝的建设,2017年底迎来了港珠澳大桥即将建成通车的喜讯。站在即将通车的桥上,刘晓东回想起了20年前收看香港回归祖国的动人场景。他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某一天成为香港建设和复兴的一个重要成员。在刚刚结束的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的“美丽中国”宏伟目标凝聚了数亿国人奋力复兴中华的梦想。能为自己的祖国多献一份热血,能为自己的事业再加一份成功,能为自己的母校续添一份荣光,刘晓东感觉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他相信自己倾力参与建设的港珠澳大桥一定会像赵州桥那样成为后人敬仰的一个路标。

  (来源/东南大学报 编辑/陆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