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碰撞后起火沉没在东海的事故揪着多国人民的心,除了紧急救援生命财产外,海洋油污的处理成为技术难题。记者从苏大获悉,苏大科研成果“树脂型高分子吸油材料”已经被上海海事局采购,并置放于救援船上随时准备投放。
据目前消息,此次桑吉轮的沉没导致装载的凝析油及船体燃油的泄露,为处理泄露的浮油,避免海洋环境遭受巨大的破坏,上海海事局从秦皇岛安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购买了处理浮油的材料,并放置在了救援船上。记者了解到,该新型吸油材料技术正是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路建美的独立研究成果,俗称“吸油宝”。路建美长期从事环境材料和工程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吸油宝”先后获得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资源环境领域重点项目、环保部环保公益行业科技专项以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支持,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据苏州大学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备技术国地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李华教授介绍,此次参与救援主要有鱼鳞型拖栏和强化吸附垫两种产品类型,这两种产品的核心技术正是路建美教授研发的“树脂型高分子吸油材料”。据了解,路建美通过材料内部分子结构创新提出了协同吸附新理论,突破国际上判定吸油速度无法快于4-6小时的世界难题,实现了2-11秒即可吸附自身重量15到30倍重量的各类油,吸附强度大,可满足各种水况条件下的吸附。不仅如此,待“吸油宝”吸附饱和后,所吸附的油可以被脱附下来回收,“吸油宝”可重复使用达千次以上。除了此次浮油处理外,先前该技术产品参与了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和大连“7·16”原油泄漏等国内外40多起突发性事故的快速处置,为事故发生地挽回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遏制了油品泄漏造成严重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路建美表示,当时萌发研究“吸油宝”的想法,是因为当时正值海湾战争,许多输油管道被炸后大量原油泄漏到水体无法治理,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感受痛切的她决心研发一种高效吸油材料,把这些泄漏的油品快速吸附和回收,变废为宝。基于范德华力吸附的机理,当时学术界主流观点认为吸油材料的吸油速度只能是4-6小时,无法实现在工业领域工程化应用,然而路建美并没有被国际科学家的“死刑”结论吓到,反而独辟蹊径,从吸附对象的物理状态、化学特性入手进行吸附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合成,首次提出了“单体协同吸附机理”的结构设计思想,确立了以“类氢键基团协同作用”是提升吸油材料吸附速度的理论依据,最终实现了惊人的“2-11秒”的吸附速度。
(来源:引力播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