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太湖丨一方香酥,品位桂花糕里的江南风情

2018年01月17日 14:09:57 | 来源:苏州太湖西山岛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块桂花糕,吃出了江南的风情。

  难怪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前日烟雨里去寻禹王庙那一抹腊梅,不经意间发现竟有桂花依旧在绽放。听同行的老人家讲,桂花最好的季节是秋季,现在虽然还有花期,但因为品种(可能是另一种花期较晚的“野桂花”)和节气的原因,现在所开的桂花并没有秋季的那么香了。

  虽说花期已过,但桂花的香味却并未完全隐没,时下不少西山的阿姨娘娘们,正亲手制作着一块块桂花糕,只消一口,那属于秋季的桂花香,立马弥漫唇齿间。

  张爱玲有一篇小说,叫《桂花蒸·阿小悲秋》。跟《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经典作品相比,这篇作品不算出名。很琐碎的内容,以一天为序,讲了苏州阿妈阿小的帮佣生活,从她带着儿子百顺爬楼梯,到被大雨所滞,只能在厨房过夜。

  她写道,“秋是一个歌,但是桂花蒸的夜,像厨房里吹的箫调,白天像小孩子唱的歌,又热又熟又清又湿。”

  不是江南的人,怕是不太清楚什么叫“桂花蒸”。

  在夏末秋初,时节过了白露,仍是凉一阵、热一阵,清而湿润,做饭一身汗、吃饭一身汗。这种闷热多雨的时节,他们给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就叫“桂花蒸”。丰子恺笔下,曾画过两汉子摇着蒲扇打着赤膊,坐凳子上唠嗑的画,题字就叫《桂花蒸》。

  这季候,对于江南蓄势待放的桂花,却是最好的恩养。

  那些小小的黄花,在树上的时间,一般不过短短四天。头一天开苞,香味悠然,次日全开,花香数里,再一日渐渐式微,四日凋零。

  那份美好又短暂的桂花香,只有制成了食物,才能长久地留存下来。

  2

  在江南,有各式各样的吃桂花的方式。有桂花糕、桂花酒酿;桂花又名木犀(樨),桂花蒸馏所得香液还能制成“木樨清露”;连炒个肉末鸡蛋,都叫“木樨肉” 。

  而这其中,最老少咸宜、南北方人都爱的,恐怕就是桂花糕了。

  《甄嬛传》里,眉姐姐最拿手的,也是桂花糕,皇帝后宫三千,却也是天天挂念着眉庄屋里的糕。

  到了桂花季,便赶在满园醇香关不住之前,树底下铺上干净的布幔。一阵风吹来,地下便是金黄色的一大片。就这样花落无声,却可以在几天内收得好大一堆的桂花。

  然后,把桂花洗净蒸透,略用一点点盐腌一下,沥出水分,放在太阳下晒成金灿灿的干桂花,再加上白糖,把桂花放入密闭容器中,之后便是香味扑鼻,甜蜜却又带着一丝微咸的糖桂花了。

  最后,把小米磨粉,加入冰糖、糖桂花、鱼胶,蒸熟切块,就能做成一道无比美味的小米桂花糕。

  这道桂花糕,和我们常见的那种透明的甜点不同,而是类似松糕,口感香甜软糯,但绝不过分甜,也不过分黏,就像个江南女子一样,清秀婉约,骨子里透着香。

  3

  桂花糕可查到的历史,有四百多年。

  相传,在明朝末年,新都县城有个叫刘吉祥的小贩,从状元杨升庵桂子飘香的书斋中得到启示,将鲜桂花收集起来,用蜜糖浸渍,并与熟米粉、糯米粉、熟油、糖拌合,做成糕点出售,取名桂花糕。

  来历不知道是否可考,不过杨升庵的故里,就在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桂湖园林,周边栽种着大片桂花。

  看来这个明代著名的才子,不仅留下了“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首人尽皆知的好词,还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好的美味啊。

  如今比较出名的桂花糕,有各式各样的做法,比如咸宁桂花糕、南京桂花糕、峡阳桂花糕等。南京的桂花糕不仅式样漂亮、口感酥软,而且吃完了,香气还经久不散。峡阳桂花糕需要把桂花绞汁去渣,窖存3年后,才能制成。

  我们真有办法,就这样把最美好的秋天留下来了。

  可是我还是偏爱小米桂花糕。精致的糕点,小小巧巧盛在盒子里。那种带着旧时光的气息,就像张爱玲写过的:“松子糖装在金耳的小花瓷罐里,旁边有黄红的蟠桃式瓷缸,里面是痱子粉。下午的阳光照到磨白了的旧梳妆台上。”

  就像我们看着午后的阳光斜倚在红砖墙上,枝叶从红红黄黄中透过来,而我们唇齿间还留着桂花糕的清香。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