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芭蕾舞的里程碑
对于没有亲身体会的年轻一代,舞蹈不失为一窥上世纪60年代那红色青春的好机会。
《红色娘子军》是中国芭蕾史上的一座傲人的里程碑,它破天荒地塑造了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中国娘子军形象,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结合,创造出了民族芭蕾的世纪精品,并成就了中西文化在芭蕾艺术领域完美融合的世界奇迹。
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根据梁信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据参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创作的中芭老团长李承祥回忆:1963年,周总理在观看芭蕾舞剧《巴黎圣母院》中说“你们可以一边学习排演外国的古典芭蕾舞剧,一边创作一些革命题材的中国芭蕾剧目。”随后,中央芭蕾舞团按照周总理对于中国芭蕾舞要由学习借鉴转入独立创作的要求,在梁信编剧同名剧本、谢晋导演同名电影的基础上改编创作了现代革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在党和领导的亲切关怀下,1964年9月29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成功首演,会场内掌声不断,《红色娘子军》获得的观众的一致好评,随后剧组全体人员又南下广州、深圳巡回演出,都深受观众夸赞。
这部从上至下都“点赞”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还被列为当时外事演出的剧目之一,用于招待外国首脑。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期间,中方为欢迎这位打开中美交往大门的美国总统,在其一行抵达北京的次日便安排观看这部芭蕾舞剧。
“原来我并不特别想看这部芭蕾舞。但我看了几分钟后,它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精湛表演艺术和技巧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尼克松卸任后在回忆录里描述了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感受。
当传统遇上新时代
五十多年上演四千余场,这部“零差评”的舞剧无疑也成为中央芭蕾舞团经久不衰的代表剧目。这个有着将近六十年历史的芭蕾舞团仍然将《红色娘子军》这部兼具中国文化时代精神的舞剧作为自己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典范作品”,并不断将之推上舞台,让红色经典走进千家万户。而中央芭蕾舞团现任团长冯英正是《红色娘子军》第三代“琼花”的扮演者代表。
冯英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艺术总监 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第三代“琼花”的扮演者代表 冯英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说“对《红色娘子军》舞者而言,每一代的琼花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第一代,他们为什么跳得那样满怀激情?因为当时的观众需要他们这样演绎。如果那个年代的观众看今天充满活力、整齐划一、线条非常流畅的表演,可能会不适应。今天的观众,可能也接受不了第一代那种粗线条演绎。”她认为,尽管每一代有每一代的特点,但是《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和人物精气神是一样的,都需要英姿飒爽。
“演革命戏,就先做革命人”,必须要有发自内心的信念,才能跳出原汁原味的感觉。为了彻底洗刷掉“天鹅”的贵气与柔美,更好表现“战斗”题材,实现芭蕾艺术的“革命化”,芭蕾演员需要先进入部队军训体验生活。但再回到舞台上时确实发生了变化,一举一动都与以往不一样了,俨然都是“准军人”了。
经典的足迹遍布世界
2003年
中央芭蕾舞团受邀参加法国的中国文化年演出,而享誉世界的“里昂舞蹈之家”主动指定《红色娘子军》为演出剧目。
2008年
登上世界芭蕾的最高殿堂—英国柯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
2009年
登上法国巴黎歌剧院,用精湛技艺征服了现代芭蕾舞诞生地的观众。
2015年
首次亮相林肯中心 ,受到现场观众的热烈欢迎。演出结束时,当地观众起立,剧场里“Bravo!”的呼喊声和掌声响成一片。
2017年
登陆澳大利亚文化艺术之都墨尔本,现场1500多个位置座无虚席,中澳艺术家们通力合作,用精湛的技艺、炽热的激情、完美的演绎,特别是具有时代精神的气魄彻底征服了见多识广的澳大利亚观众。
2018年
中芭来到南京江苏大剧院,带来半个世纪的经典力作,重温经典,追忆往昔,你将收获全新的温暖和力量。
曾几何时,在那源远流长的岁月中,有着无数的巾帼英雄让历史的长河泛起了波澜,有无数伟大的“半边天”撑起了今天人类社会的美好家园!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不仅真实再现了椰林海岛间英勇杀敌的娘子军战斗故事,更颂扬了女子“敢为天下先”的历史担当。
历经五十余载,《红色娘子军》成为了中国芭蕾史上一座傲人的里程碑,剧中“头戴军帽、脚穿足尖鞋”的娘子军形象,早已成为观众心中永恒的中国芭蕾经典符号。 此次在江苏大剧院上演的《红色娘子军》,由李承祥、蒋祖慧等老一辈艺术家编剧,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担纲艺术总监,一众出色的芭蕾舞演员参演,一定会带给您关于历史传承的思考和新时代芭蕾艺术的最佳享受。
“ 安利之夜” 新年慈善音乐会《红色娘子军》
中央芭蕾舞团经典舞剧
时间:2018.1.27 19:30
地点:江苏大剧院· 歌剧厅
(综合自:扬子晚报网、江苏大剧院JSCPA 编辑/李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