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溱潼湿地野为魂

2017年11月27日 10:56:59 | 来源:姜堰在线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2011年暮春曾到溱潼湿地一游,所见的柳林苇丛、野鸭麋鹿仍历历在目。如今已是2012年冬日,那溱潼湿地,会否呈现一派枯枝残荻的萧索景象呢?从网络上搜索,见到“驴友”拍下不久的一组照片,那里的乔木灌木固然存绿不多,芦荻蒲草也果然残花瑟瑟,但是,湿地中却布满来憩的野禽,飞动出一天的音符,嬉戏出一湖的诗句,正是生气勃勃、催人咏唱!

  溱潼湿地辟为了旅游地,如何在生态保护与吸引游客上保持良性平衡?看来很下了一番功夫。像这样的旅游景点,其主要的功能,是向游客普及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人类若不能将日见减少的自然湿地加紧保护,最后将会随地表的干燥化、沙漠化而丧失生存条件。游客到了这里,切莫悍然自视为“大自然的主人”,扬言什么“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我们的任务是向大自然索取”,在对湿地的原生态地表及生物链的观察欣赏中,要对大自然生出敬畏之心,懂得我们只能是努力成为大自然的朋友,而绝不能无休止地向大自然索取,得到大自然的恩赐后,应虔诚地向大自然奉献回报。

  溱潼湿地景区,努力地维护着原生态的植被、河汊、水生动植物,除了必要的木质栈道、栈桥,在亭台楼阁的点缀上,体现出可贵的克制。如果说苏州园林那类的景观是以意为魂,也就是说,处处体现出人工营造美丽的丰富想像力与技能技巧,那么,湿地景观的开发,则应以野为魂,就是要将人为刻画的痕迹减至最小,处处尽可能呈现出野景野态,以使被过度“现代化”压抑的游人心灵,从大自然的拙朴形态中获得舒张。

  溱潼湿地管理部门,约请了国际著名的专业设计师,设计出湿地科普博物馆,整个建筑群的形态与周遭自然环境和谐,内部的布展手段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估计投资不菲,这叫做把钱用到了刀刃上,值得为之鼓掌。相信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进馆时可能是一种懵懂的状态,出馆时再到湿地园区去漫步,眼睛会更亮,心会更软,那些野生的树木苇草会显得更有诗意,那些飞翔其上、游动水中的野禽,会觉得格外值得爱怜,再不忍心将其捕捉戕害。

  溱潼湿地与泰州的其他景观相连,游人可以在欣赏完自然景观后再去人文景观中流连。到我去参观时为止,我觉得相关部门在两组景观的衔接上处理得不错,不是将它们以商业区勾连,而是令其有一大片田园作为过渡,这是对湿地的呵护。游客们,特别是年轻的游客,他们往往不管到了哪里,都想在观览之隙找些余兴,比如品尝美食、泡温泉、进行带有刺激性的娱乐活动,溱潼湿地理所当然地为他们准备好了度假村、餐饮店,和规模颇大的温泉城,但这些活动空间的布局,都十分合理,无论是品尝当地著名的“溱湖八鲜”,还是享受当地的地热资源泡温泉,那些餐馆和温泉城都适当地离开了湿地的原生态区,不会使游人在湿地中享受诗意时,忽然被烹调的气息败兴,或在苇丛后突现出一大片泡温泉客人的停车场。溱湖最大的水域是喜鹊湖,湖畔正兴建一座很抢眼的佛塔,据说一部分湖面为年轻游客提供快艇、水上划翔、气球升空一类的娱乐项目,我个人建议,类似佛塔那样的人造景观最好到此为止,且莫再予增添,喜鹊湖最好彻底恢复平静,给野生飞禽们一个更免受惊扰的大环境。

  冬日的溱潼湿地尚且有偌多的野禽来亲近栖息,其他季节更何消说。据说有的禽鸟本该再飞往别处的,结果却在溱潼湿地乐而滞留,大有归化之意。看到热心“驴友”放到网上的照片,特别是那些丹顶鹤愉快剔翎的美姿,我不禁心旌摇曳。当春风又绿溱潼岸时,那湿地的野趣一定更浓,诗情画意必定更加自然天成,重游的欲望,在我心中愈加强烈!

  — 作 者 —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闻名文坛,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