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面孔 第一季》国内首发,这是首个以人物为主角讲述城市故事的系列纪录片,也是继9月十张“南京面孔”随“2017世界知名南京周”登陆纽约后再次亮相。
透过影像,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南京面孔的国际品质,一个个中国面孔的东方气质。
十个平凡面孔,十种东方气质,十张魅力面孔,十类国际品质,
来自同一个中国城市——南京。
他叫何勇,来自中国南京。
他是联合国赴华项目负责人,是两次“联合国21世纪奖”的获得者。
2002年,何勇应邀加入联合国,担任中文组组长。2003年,他联手国家汉办和南京大学,发起了“南京大学暑期中文培训班”,15年来,他一直在做中外交流的桥梁。在何勇看来,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最好方法便是让他们来到这个地方。
每年夏天,他都会带六七十名来自联合国的工作和外交人员来南京来做汉语培训,带着他们接触并融入到南京的社会与文化中。从2002年到现在,联合国职员和驻联合国的外交官中,学习中文的人数大约翻了一倍。
2014年10月,何勇获授“联合国21世纪奖”,并由联合国时任秘书长潘基文亲自授奖,用以表彰他在联合国多年的特殊贡献。
他的努力,让这个活色生香的城市,在国际的舞台上,有了一批又一批的“代言人”。
想了解更多何勇的故事,速戳完整视频↓↓
近日,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范丽甍副教授专访何勇先生,以下内容摘编自《群众·大众学堂》2017年第5期,原标题为《深度推进江苏文化国际化传播——联合国中文组前组长何勇访谈录》。
附: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范丽甍副教授专访何勇先生
要做深层次的“直抵人心”的文化交流
范:何教授,您好!您在海外生活多年,具有世界眼光,您对中西方文化交流一定有许多比别人更加高屋建瓴的认识,在历经15年的文化使者生涯中,您体会最深、感悟最多的是什么?
何:最近五年,在联合国常听到一种声音——“……走进联合国”。国内的一些地方政府来到联合国办一场活动就走了,但结果并不如他们预期的那样有效。相比之下,很少有西方国家举办类似这样的“走进联合国”的活动。
要说感悟倒是有一点,那就是中国要推进文化国际化进程,一定要找到中华文化和国外本土文化直接对接的一个楔入点,尔后,就像木匠做家具那样,用斧子一凿一凿地楔入,做深层次的“直抵人心”的文化交流,而不是满足于一场看似很热闹的活动。
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范:您刚才说到,这些年您在联合国工作的最大愿望,就是想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特别是了解中国文化。您是南京人,对南京和江苏文化是非常了解和有亲身体验的。结合您在联合国开展的工作,您认为,像江苏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省份,在现今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国际潮流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江苏文化发展的国际化进程?
何:深度推进文化国际化进程,尤须在文化“走进去”上动脑筋、下功夫。“走出去”,这个第一步并不难,难的是第二步“走进去”。“走出去”和“走进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走出去,在国外做一场活动,策划一个展览,这些都不难。但“走进去”,让西方世界理解我们的文化,接受我们的文化,这是不容易的。
从文化自身特点来看,中国的文化是从精神世界开始的。我们要让西方世界理解我们的文化语境,产生更多的文化碰撞,就要以西方的模式及视角去呈现和表达。为什么有时候由国外的机构来推进我们本土文化的宣传似乎反倒比自我宣传更加有效,原因就在这里。
例如,你们在美国举办的“南京纽约周”活动,这个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它的后续工作做得如何,而不止于这一周的活动,否则影响是很有限的。
可将名城作为切入口来宣传江苏历史文化
范:中国文化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进去”,您这点讲的太好了,我也颇有感触。我在美国的一些亲朋好友,曾经跟我说到:一些地方政府花费巨资在美国时代广场等处,租用大幅电子广告屏幕,进行所谓地方形象的宣传,收效甚微。那么,您可否和我们谈一谈,根据您在联合国工作这么些年的经验,江苏文化要真正走进美国、走进世界,有哪些有效路径和方式呢?
何:据我所知,江苏的经济国际化水平是很高的,这为江苏推动文化国际化奠基了良好基础。沪宁线在国外被称为Golden Route (黄金路线),我们可以先把沿线的江苏城市资源利用好,从知名度比较高的南京、苏州等城市入手,深入推进文化国际化进程。
比如,苏州园林闻名世界,在纽约就有三处苏式花园。1979年,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以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为原形建造了中国式庭院“明轩”,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文化走向世界的首例蓝本。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到此都会为中国美轮美奂的园林艺术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而赞叹不已,这就让江苏文化深度走进了美国、走进了世界。贝聿铭,苏州人,在全世界都为人所知。放大江苏在海外的名人效应,也是让更多西方人对江苏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有准确深入了解的一个有效路径。
说起来,其实就连联合国的人对中国的一些情况也未必很了解,而对中国文化则更是知之甚少。我觉得,江苏可以把南京、苏州等名城作为一个切入口,利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们去宣传江苏历史文化,通过对城市文化的了解加深对江苏文化的了解,这样的宣传效果可能会更好些。还有一点,要想让江苏文化走进世界,既需要“走出去”,也需要“请进来”,有时将国外的人请进来在江苏走一走看一看,效果并不比我们走出去差。
合理运用名城资源来推进文化国际化
范:您说得很对,就运用名城资源来说,南京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在2017年9月至11月纽约、波士顿、洛杉矶的Creative China Festival (创新中国文化节)系列活动中,“南京周”作为主宾特别城市单元将参与这个大型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这对于南京以至江苏都是一个推进文化国际化的极佳契机。而我们南京作为第一届“中国创新文化节”的结盟城市是非常幸运的,这将有助于江苏在推进中国当代人文艺术的国际交流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对此,您有何见解?
何:不错,“南京周”是个好机会,推进文化国际化少不了活动这个载体。去年杭州G20峰会和今年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的成功表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通过这些国际性活动,已经得到西方政要的积极响应与认同,这意味着中国找到了一个走进世界、治理世界的楔入点。
同理,我们江苏文化要利用像“南京周”这样的活动深度走进美国、走进世界,也要想方设法运用自身的特色文化资源,寻找到与西方社会及不同人群的心理共识及共鸣点。我每次回来,在江苏走走看看,都感觉江苏的名城资源非常丰富,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就有13座。其中的南京、苏州、扬州、徐州、镇江、常州等等都已具有数千年的建城史,与世界上尤其是欧洲一些国家的历史文化名城有许多共通之处。
我常想,如何合理运用江苏的名城资源来推进文化国际化,这可能是江苏人应当思考和做好的一篇大文章。比如,对现行对外友好城市的结盟与交流是不是可以做些总结与反思,可以更多地以历史文化名城来结对形成友城。从大的方面讲,这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小的方面讲,这也有利于促进双方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进而带动旅游业、会展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化进程。
开发利用名人资源促进文化国际化
范:江苏不仅有丰富的名城资源,还有大量的名人资源。自古至今,可谓名人荟萃、群星璀璨。比如,写《孙子兵法》的孙武,发明圆周率的祖冲之,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除《三国演义》外的作者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数学家华罗庚,物理学家钱学森,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电影表演艺术家赵丹,书画家米芾、唐寅、郑板桥等等,不胜枚举。您可否给我们指点指点,在深度推进江苏文化国际化的进程中,如何运用这些名人资源来增强江苏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何:我作为江苏人,也深为你刚刚讲到的这些名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感觉,世界上了解江苏涌现出如此众多名人及其对世界文化作出如此贡献的人还很有限。大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历史并不了解,比如四大名著很少有国外人读过。那么,如何让西方世界了解我们的历史名人,我觉得2016年中英联合举办的纪念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研讨会这类活动很值得借鉴。还有在2016年伦敦设计节“南京周”推出的系列城市文化推介活动,其中,明道乐府选取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等以梦境为题材的作品与昆曲《牡丹亭》融合在一起,在莎士比亚环球剧场做了一场东西方文化闪亮交汇的演出。这样的形式就是一种非常生动、非常深入的交流与展示。让西方人对江苏文化有了更感性化的认知,对于文化国际化是一种更高层面的推进。
当然,文化发展无止境,推进文化国际化的进程也就无止境。通过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我深信江苏不仅能够实现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转型,也一定能够在推进文化国际化的进程中,把江苏建设成为一个在世界上具有相当知名度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强省。作为江苏人,对此我很期待,更愿意为此而尽绵薄之力。
相关报道:南京面孔 | 何勇:用语言搭起中美交流的“桥梁”
(来源/我苏网综合、专访来自《群众·大众学堂》;编辑/黄河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