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18日,“江南墨韵——钱玉清/丁亚忠瑞典书画精品展”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开展。受邀参展的张家港籍画家丁亚忠,将带着他的新红色泼墨山水画作品走出国门,向瑞典人民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4年前一次闲聊,促成一次海外书画展
说起泼墨山水画,熟悉的人比较多。讲起丁亚忠拿手的新红色泼墨山水画,大多数人可能觉得比较陌生。
在丁亚忠的山水画作品中,他喜好大面积使用红色,树木山石多以朱砂染就,色彩极其热烈。同时,施色讲究层次,追求浓淡变化与画面中山水云雾的契合。由于红色的合理使用,使较为单纯的色调变得丰富,画面更加丰满。
山水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朱砂红,又是最能代表中国的色彩。丁亚忠说:“希望能用新红色泼墨山水画,向瑞典人民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这次到瑞典参展,缘于4年前的一次闲聊。2013年,张家港东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展兆受邀参加首届瑞典中国节,他在与中国驻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浦正东闲聊时,无意中提到丁亚忠和他的新红色泼墨山水作品。浦正东对此大为赞赏,希望有机会能把丁亚忠和他的作品一起请到瑞典。
今年3月,中国驻瑞典大使馆工作人员向丁亚忠发出邀约,请他与苏州籍著名书法家钱玉清一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一场为期两周的江南书画艺术展。接到邀约后,丁亚忠就一直紧锣密鼓地张罗着这次艺术展。参展的近30幅作品中,约一半为专门创作。丁亚忠创作的山水画多为巨幅作品,此次参展的一幅金箔山水手卷总长达20米,丁亚忠说,“有几幅大的山水画先装好镜片,到瑞典再装背板。”
丢不掉那支画笔,走遍大半个中国创作写生
上世纪70年代末,丁亚忠出生在张家港晨阳。“小时候觉得画画好玩。”他说。丁亚忠成年后,先后在广州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接受过专业培训。
虽然一直坚持画画,但要成为一名画家,丁亚忠觉得这个梦想遥不可及。“家庭条件不好,需要找一份稳定工作。”走出校门,丁亚忠做过教师,也进过企业,可他始终丢不掉那支画笔,“我发现自己还是喜欢画画。”
上世纪90年代末,丁亚忠辞掉工作,远赴广州,开始追寻自己的梦想。虽然人在异乡,但张家港这座孕育了丁亚忠绘画梦的江南小城,还是源源不断地为他提供着灵感源泉。“江南的秀气和俊美,在我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很幸运,能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里成长。”江南水乡清澈绚丽、儒雅秀美的气质,浸润着丁亚忠的泼墨山水画。
南方山水细腻灵秀,北方山水恢弘大气,为了让自己的绘画作品兼收并蓄,丁亚忠深入生活,走遍大半个中国进行创作写生,开拓山水画的不同题材,在实践中寻求恰当的表现技法。
这种不断求索的精神,让丁亚忠在绘画之路上越走越远。2000年,他创作的《满山红艳》荣获中国故乡情书画艺术精品大奖赛金奖。
冒着风险改画风,最爱山水画中那“一抹红”
2009年以来,丁亚忠的画风大变,他开始对自己的画作进行泼墨泼彩的实验与创新。此前,整个现代绘画史,致力于泼墨泼彩的山水画家也不算多。丁亚忠做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求一种契合当代特色的表现手法。
这次改变,是一次机缘巧合。当时丁亚忠的一个朋友,请他画一幅色彩强烈对比的山水画。丁亚忠试着在泼墨山水画中加入了朱砂。令丁亚忠意外的是,朋友非常满意,他自己找到了感觉。从此以后,他一发不可收拾地痴迷上了泼墨泼彩山水画。“虽然是冒着风险在改变,但我内心就是最爱山水画中那‘一抹红’,”丁亚忠说,“红色既表达了丰收的成就感,又强化了山水画的层次感。”
如今,丁亚忠的作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将远赴瑞典登上国际舞台。这为他审视自己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朱展兆说,“瑞典和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非常融洽,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元素在瑞典成了一种时尚。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度也越来越高,因此,这次书画艺术展可以让更多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
(来源:苏州日报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