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抹中国红!“非遗+互联网”,常州人将文化传承“玩”出了新高度!

2017年11月10日 10:10:23 | 来源:常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期,《人民日报》、《环球时报》、《中国日报》等1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媒体的官方微博纷纷转发常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泉印泥的纪录片《倾一生心血,浓千年国色》,两天内点击量超过800万,跟帖评论数超2000,常州探索的“非遗+互联网”传播模式引起广泛关注。 

  来自常州的龙泉印泥,可谓是“入冬不凝冻,存夏不走油”,甚至上百年都不会褪色,是许多书画家的心头好。作为龙泉印泥的第六代传承人,缪德根在继承传统手艺的基础上,还不断琢磨研究。他在印泥中融入了许多名贵的中草药,使得做出的印泥更加精致耐用。在龙泉印泥中,藕丝印泥当属最上品。一般来说,一万斤的藕梗只能抽出二两五的藕丝,最后也只能做十盒印泥。

  印泥的制作过程不仅十分费力,还相当耗时。藕丝阴干需要一年,加入精选的油之后,需要在屋顶晒六年以上,之后再与配料混合,静封半年,最后才能出成品。多年来,缪德根对每个步骤都亲力亲为。在他看来,只有用心制作,耐心地等待印泥吸收“天地精华”,最后才能做出有灵气的东西。这已有300多年历史的龙泉印泥,如今依然是印泥中的珍品,还在去年成为了杭州G20峰会的指定印泥。缪德根已年近七十,他十分希望有人能继续传承这门手艺,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关乎整个民族的文化传承。

  今年以来,常州市文广新局利用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创新非遗保护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专题策划“发现常州匠心之美”之对话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探索以短视频+直播的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互联网有机融合,让更多年轻人体验、了解和热爱常州的地方传统文化,同时配合非遗讲座、展览和展示活动,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非遗传承传播新格局。

  11月4日,常州市文广新局委托常州二更公司历时4个多月打造的第一部非遗短视频“龙泉印泥”在“更常州”短视频平台首发上线,随机被《大二更》和《今日头条》等媒体转发。6分15秒的视频集中展现了龙泉印泥的传统制作工艺和传承人缪德根的数十年坚守。

  纪录片一经《人民日报》等官微转发,瞬间爆红网络,网民MR孙宁说,“于国,工匠是重器;于家,工匠是栋梁;于人,工匠是楷模。每一个字符,都由你用工匠精神刻下,每一段人生,都不妨从工匠精神里,寄去最朴素的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传统传播渠道的推广过程中,成本高,受众面窄。而互联网则突破了地域限制,给非遗提供了一个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展示舞台。

  在龙泉印泥项目后,常州将进一步探索实现“非遗+互联网”常态化,依托新媒体平台为其他富有常州地方特色的非遗项目注入更多的年轻力量,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