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浪潮中,知识产权对企业来说,既是“矛”也是“盾”,进可抵御侵权和山寨,退可化为企业自身的技术壁垒,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今天(11月9日)上午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紫金知识产权国际峰会上,来自全球500多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政府官员齐聚一堂,为企业出海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建言献策。作为2016年首届峰会的重要成果,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设立中国(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批复也正式公布。
全球化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少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吃过亏。有资料显示,有超过一半“出海”发展的企业曾遭遇知识产权纠纷而被迫应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中国办公室主任陈宏斌:“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它会无意识情况下侵犯他人的权利,第二种是自身有的权利,因为知识产权工作没有做到位,我的知识产权会遭到别人的侵犯。”
“吃一堑长一智”的经历,让知识产权的早投入、早布局,成为了很多中国企业的共识。但是到底该如何提前布局、来应对海外的知识产权“狙击”呢?
江苏目前专利、商标申请数量、知识产权示范机构数量都位列全国前列,但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宋柳平看来,知识产权的海外布局,比起增数量,更要重质量:“我们现在强调的不是专利的数量,而是知识产权能不能在市场上获得商业价值,数量是初级阶段,市场价值才是最核心的,你要在这些主流标准中有核心的专利才可能在市场获得价值。”
面对繁杂的国际市场,单一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往往显得渺小。助力企业走好走稳,知识产权转化体系的构建不可或缺。中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说,要将知识产权和产业发展相融合,打通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通道:“但是我们专利的转化率是非常低,专利、发文章这些知识的创造和经济发展脱节,申请到手就觉得万事大吉,不对,这只是开始,今后在关于专利等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生产过程中,要创造产值,而不是脑力游戏。”
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专业性很高、法律性也很强,要想“走出去”,借助专业的中介组织提供知识产权服务,成为很多企业的选择。
陈宏斌表示,目前我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水平还相对较低,需要在提升专业度上下功夫,让知识产权贯穿在企业创新发展的全链条:“中国这个产业由于发展年头不是太长,水平还处在提高的过程当中,中介机构不仅仅停留在帮助顾客申请一个专利、注册一个商标仅仅满足于程序性的任务,而是要将企业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管理战略融合,提供战略性咨询和服务。”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李卉云 编辑/刘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