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饺子、鸡汤、中草药,快来看南京小学课堂“花式”玩转立冬

2017年11月07日 14:57:20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今天上午,2017年南京市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展示活动之综合实践活动专场在琅琊路小学举行。今天正赶上立冬节气,三年级2班的老师特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安排为“科学视野下的神奇节气”,让同学们从节气民俗、美食、地理等各个方面来探讨生活中的“节气”。

  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究+制作+体验”

  实际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内容就是“探究+制作+体验”。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除了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学习,还会带领同学们走进农科院、博物馆、天文台实地学习,有时候老师还会带着同学们做手工、学习生活技能。

  瞧瞧,在今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有同学把节气民俗编成了快板,还有同学把自家做的饺子和鸡汤也带来了,老师也给同学们送去了“节气”特别礼物:24味中草药,每一种中草药对应着一个节气的发生。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老师严悦表示,同学们设计了舌尖组、科学组、民俗组、生活组探索“节气”,同学们根据各自小组的特点设计表演和展示的汇报主题:舌尖组负责烹制节气美食;科学组走进农科院和气象馆进行实地考察;生活组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生活中不可思议的节气;民俗组探访甘熙故居,走进民俗馆,采访民俗非遗传人。

  南京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将走向“校本化” 

  近日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要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这意味着综合实践课将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

  南京市早在2003年就开始在部分中小学试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已在南京各中小学以不同的形式全面“开花”:南师附小的“研究性学习课”,让孩子们自己写研究报告;中山小学的“菊花种植课”,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发现探索;雨花外小的“玩学融通”,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王少峰表示,“目前教育部已经确定58个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接下来,南京市各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将走向“校本化”,根据学校自身特色、校园文化及学校周边资源,比如说琅琊路小学周边有民国建筑、场馆及大学校园,这些都是可以开发的课程资源。每个学校在教育部确定的58个主题之上,都会有一定自主开发的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

  根据纲要要求,各学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安排上,小学1至2年级,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小学3至6年级及初中,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高中执行课程方案相关要求,学生应完成规定学分。

  同时,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纲要要求各学校原则上至少配备1名专任教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综合自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江苏新闻广播、江苏教育频道  记者/糜梦逸、沈阳、蒋海涛  编辑/沐梓)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