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节目聚焦扬州博物馆镇馆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2017年11月01日 09:58:20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为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国家影响力,走出去,引进来,取道天下文明,使更多人获得人文滋养,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同济大学主办的《一带一路,天下文明》互联网人文科普教育项目第一季拍摄工作正在进行。值得一提的是,拍摄团队第一站就来到古城扬州,聚焦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据透露,拍摄团队最近将再次来扬聚焦“扬州八怪”。

  《一带一路,天下文明》

  拍摄首站来扬聚焦梅瓶

  《一带一路,天下文明》互联网人文科普教育项目,是以“互联网+博物馆”形式呈现,既有在线直播也有精华录播,包括在指定博物馆选取部分观众与学者共同参观并全程直播,学者将讲解该博物馆重点藏品。在直播室解析博物馆藏品,解答观众在线问题,形成线上线下多角度互动。直播视频剪辑制作,通过在线播放,让每位人文知识爱好者可以随时随地观看。

  《一带一路,天下文明》互联网人文科普教育项目第一季拍摄工作正在进行中,国内顶级瓷器鉴定、收藏大家钱伟鹏是第一季项目的老师之一。

  钱伟鹏是扬州人,对家乡有着很深的情结。扬州博物馆珍藏的描绘清代扬州邵伯运河风情的《运河揽胜图》能够从海外“失而复得”,就是钱伟鹏2007年在英国苏富比拍卖行看到了这幅画作,当即买了下来,并以原价转给了扬州博物馆。2014年初,扬州博物馆精心策划推出“流光溢彩”馆藏明清瓷器精品展,钱伟鹏携带清代的粉彩御制万花献瑞大葫芦瓶一同展出,这件经历多年海外漂流的乾隆生日礼物助兴该展览,吸引了各地游客慕名前来一饱眼福。

  “我们在做传承文化的有益尝试。”10月31日,记者电话连线钱伟鹏时,他正在忙于《一带一路,天下文明》第一季“中华文明”的拍摄工作。

  钱伟鹏告诉记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选取100家博物馆进行拍摄,第一季“中华文明”拍摄首站就选择了扬州,聚焦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扬州博物馆的梅瓶在全世界都具有影响力,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珍品,它的烧制,凝聚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另外,你看它的图案设计,一条白龙自由翱翔于蓝天之上,气势雄浑,呼之欲出,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同时,它的器型也凝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小口、中间大,体现了吸收与包容的胸襟。”同时,他强调,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最终留在扬州,也见证着扬州历史上的繁荣。

  钱伟鹏讲述梅瓶故事

  将再次来扬聚焦“扬州八怪”

  在扬州博物馆的国宝厅里,钱伟鹏表示,他希望通过镜头向更多人讲述梅瓶鲜为人知的故事,普及相关历史知识。从元代开始的时候,梅瓶是一件酒器,当时装的是阿拉伯酒,到了明代中期,它的功能才慢慢转变,成了插花的花瓶。当然,这只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也不是一般人能够享用的。它烧制于元代,先从景德镇瓷窑进入京城大都,后来又流落于民间,辗转漂泊了几百年,后来“定居”扬州。

  钱伟鹏对瓷器一直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关注相关考古信息。他说,根据此前的考古发现,基本可能推断,扬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是1350年左右在景德镇落马桥遗址烧制的,因为该遗址出土了类似的瓷片。

  “扬州博物馆的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的价值不言而喻,我们估计需要两集来讲述它的故事。”钱伟鹏告诉记者,除了梅瓶,他们最近还将再来扬州,聚焦“扬州八怪”这一在中国画坛极为特殊的群体。

  【新闻延伸】

  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仅发现三件

  1975年,扬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蓝釉白龙纹梅瓶,经过多方鉴定,确认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元代瓷器。此梅瓶流传于民间达600年之久,竟被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令专家们欣喜不已。凡是有机会一睹蓝釉白龙纹梅瓶尊容的人,无不为其优美的造型,艳丽的色彩而赞叹叫绝。

  作为镇馆之宝,这件梅瓶享受着住“单人间”的待遇——整个展厅只展出它这一件展品。这件元代龙纹梅瓶高43.8厘米,其造型端庄隽秀,小口,瓶颈细短,肩部丰满,腹部以下明显收敛,通体蓝釉。“这件梅瓶是元代景德镇官窑烧造的一件极具代表性的精品,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装饰工艺都十分精湛。”扬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龙是中国人民心中的神物,自古以来就被尊奉崇拜,所以,以龙纹为装饰图案的器物很多,比比皆是。

  “根据记载,唐代开始烧制瓷瓶,梅瓶的烧制年代始于宋,到了元代,它的整个造型趋于丰满,给人以稳重之感。这件梅瓶就是元代后期梅瓶的标准式样。”据文博专家介绍,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至今发现的仅有三件。一件为宫廷旧藏,现存北京颐和园,但有残损,一件藏于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龙首处釉面有明显缺陷,相比之下,只有双博馆馆藏的这件景德镇蓝釉白龙纹梅瓶器型最大、纹饰最为精美。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钱薇)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