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这对钻石婚老夫妻不简单!抗美援朝战地婚礼……

2017年11月01日 09:57:17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954年11月8日,抗美援朝战场上,贾岳坤、陈锦华参加结为伉俪。60多年的风风雨雨,老两口的感情历久弥坚。

  还有几天,就是他们结婚63周年纪念日。近日,扬州滨湖社区特地为老两口拍摄了一组纪念照。

  “战士们一批批倒下,我们也勇敢起来”

  贾岳坤,92岁,离休前是原47军政治部副主任。陈锦华,81岁,15岁参军,16岁随部队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贾岳坤是江苏常州人,1944年离开学校后,参军入伍,先后参加过地方游击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青海平叛等,基本是在前线打仗。

  陈锦华老家在浙江,1951年参军,1952年随部队赴朝鲜,所在的担运连主要负责给前线运送炮弹、粮食等。

  “上前线,随时可能牺牲。每个上战场的人,身上不同部位都有五六根布条,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老家是哪里的等信息。我们3个女同志是连里的文化教员,平时也负责登记前线运送来的牺牲的战士。有的战士头颅被炸没了,有的脸被炸得变形,无法辨认。我们就根据身上找出来的布条,登记下他们的信息,然后报送团里,最后把信息送到他们的家乡。”陈锦华说,几个女战士开始很害怕,有时夜里会做噩梦,睡觉也会抱在一起。“后来,看到战士们一批批倒下,我们也变得勇敢起来,随时准备牺牲。”

  “我若牺牲,你也帮我照顾我妈妈”

  担运连的女同志也要上前线,做好宣传鼓动。陈锦华介绍说,担运连给前线的战士送东西,除了运送的物资,每人身上还背两个装满水的水壶,自己再渴也不能喝一口,要送给前线;女同志身上还另外带着针线包,到前线帮助坑道里的战士缝补。

  赴朝鲜前,陈锦华和贾岳坤就在师政治部认识了。到了朝鲜,贾岳坤在前线带兵打仗,陈锦华经常随连队上前线运送粮食、炮弹。他们又在前线相逢,分外亲切。

  贾岳坤两岁时父亲去世,后来母亲改嫁。他是奶奶抚养长大的,对奶奶感情很深。在前线随时可能牺牲,贾岳坤就开玩笑地跟陈锦华说:“我家里还有一个奶奶,我把我家的地址给你。我若牺牲,你帮我照顾奶奶。”

  陈锦华家里只有妈妈,父亲在抗战期间被日本人扔下的炮弹炸死。她也开玩笑地对贾岳坤说:“我若牺牲,你也帮我照顾我妈妈。”

  朝鲜停战后,陈锦华随大部队驻扎到鸭绿江边上。贾岳坤是营教导员,有时到团部开会,也会顺便来看看陈锦华。“1954年11月8日,我们在朝鲜结了婚,既算是自由恋爱,也是组织介绍。”陈锦华笑着说。

  “在扬州,一家人才真正团聚了”

  结婚次年,陈锦华回国,转业到长春汽车制造厂技工学校;贾岳坤一直在朝鲜,直到1958年才回国。“回国后,他又被部队选送到南京的军事院校学习;我在东北工作,带着孩子。为了照顾我们,我也调到南京;几年后他毕业,回部队,又到了西北……”

  陈锦华说,他们婚后几十年,一直两地分居。“为了团聚,我调动过好几次,但他的工作多次变动,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即使同在宁夏,我在石嘴山,他在贺兰山,半个月才能见一次。”1979年,贾岳坤到扬州修建干休所。1983年陈锦华跟随丈夫的足迹,也调到扬州。“在扬州,一家人才真正团聚了。”

  经历过战场的生死考验,陈锦华说,他和老伴之间可以说同志感情超过夫妻感情。一辈子生活下来,他们相濡以沫,互相关心,很少有矛盾,几个孩子也都积极要求上进,是干休所有名的模范家庭。

  贾岳坤性格内向,平时家务事基本随陈锦华;陈锦华则觉得,老伴比自己大10岁,自己更应该在生活上多照顾他。“有时想想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们活下来的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好多事都看得很开。”
  (来源:扬州发布 编辑/陆笑)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