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集团天印山农贸
1996年,江宝全全权接管南京起重电机总厂
金箔大楼
中国金箔艺术馆展厅
江苏企业家常青树江宝全
9月25日,中央首次出台文件聚焦企业家精神。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意见用36个字对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提出要求,即弘扬企业家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精神、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
被誉为江苏企业界常青树的江宝全,多年来始终秉承“创办一个企业,造福一方百姓”的宗旨,使他一手创办的金箔集团成为当地民营企业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江宝全和他的金箔集团始终扎根江宁大地,心系百姓,从而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江宝全带领金箔员工创业创优创新发展之路,正是对企业家精神最好的诠释。
A
爱党爱国爱民族,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
他拯救了千古金箔行业 为千万金箔艺人找回“金饭碗”
南京是世界五大真金箔生产基地,是中国金箔的故乡。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65名金箔老艺人在国家和政府帮助下组建了江宁金箔厂,曾经为北京故宫、天安门做过特殊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到1983年,江宁金箔厂和当地金箔产业奄奄一息,频临倒闭。金箔故乡名存实亡,金箔艺人四处散失,千古金箔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绝境之中。
1983年底,38岁的江宝全临危受命,出任严重资不抵债的江宁县金箔锦线厂党支部书记。当年,因特大洪水被迫从花园乡迁到江宁县东山镇的金箔厂,固定资产只有38万元,年产值175万元,负债却高达197万元,企业员工工资都发不出。面对如此艰难,江宝全深知自己肩负的是振兴民族工业的使命,挽救的是南京世代金箔人的产业,决心新建一个“金箔王国”。经过仔细调查分析,他认定金箔厂负债严重并非产品不行,症结就在于观念保守,管理不严,机制不活,于是他横下一条心——“改革,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紧接着,他走家串户,把几十名退休、改行的金箔老艺人重新请回厂里, 组建了一个专门培养年轻人的“家生班”,接着又将几个吃大锅饭的车间改为分厂,独立核算、责任到人、承包经营,金箔厂因改革成为了当时江宁的“小深圳”,企业很快出现转机。借着这股契机,江宝全又组织了技术人员对金箔各道工序全面进行技术改造。1985年,在江宝全的组织领导下,江宁金箔厂牵头制定了我国第一个金箔标准,如今这一标准已成为中国金箔行业的国标。在江宝全的带动下,多年偃旗息鼓的金箔艺人纷纷重操旧业,江宁花园乡一带200余家的小作坊再次享誉世界,南京龙潭地区成了世界最大金箔生产基地,占世界总产量70%以上。如今,男打金箔、女捻金线的盛世景象在龙潭镇得以重现。
江宝全挽救金箔生产的同时,还带领金箔厂搞起了金箔深加工产品开发,1984年,创办了贴金工艺厂,还为江苏电视台制作了第一块金字招牌,从此“金字招牌”行销天下。1993年,江宝全的脑海里又萌生出“在金箔上做画”的想法,他连夜拍板,开发出“金箔画”。几个月后,第一幅金箔画成功面市,一上市就深受好评。金箔画也成为南京地区致富一方且最有名气的产品,带动了整个南京地区金箔行业大发展……
江宝全不仅挽救了千古金箔,还振兴了整个金箔行业的发展,以此带动了数以万计的金箔从业者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传统金箔艺人再次端起了“金饭碗”。
B
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的精神
转变观念,他连续创办了二十多个市场
1992年,当时江宁县国营小农场无力支撑,政府决定解体小农场,将280多亩土地,280多人,280多万债务,让县属工业六家企业分摊。江宝全领导的金箔集团也分了一份,得到了近40亩土地。别的单位拿到地,有的搞了宿舍,有的搞了房产,而江宝全却说,盖了房子一卖了之,永远没有了。当下,大量下岗失业人员需要一个再就业平台,如果将这块地创办成就业市场,就能给那些下岗职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平台。于是,他将这近40亩土地创办了当时江宁第一家人造大市场——“金宝市场”。大市场的创办,直接解决了江宁两三千人的就业问题,间接带动了两万多名下岗工人再就业。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江宝全连续创办了二十多个市场,经营总面积近百万平方米,诸多市场的创办,不仅解决了江宁周边众多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题,还成为南京市江宁区下岗再就业的重点基地之一。如今,这些市场已成为下岗职工的重要创业平台,南京乃至全国各地几万人在他创办的市场上走上了富裕道路。
江宝全开办第一个江宁金宝大市场热闹以后,他曾下死命令,市场里只准经营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必需品。不准卖高档品,不准卖奢侈品。为此,他主动要求市场降低租金,以此降低商品价格。一些人嫌金宝市场档次低,建议改向。江宝全说,为老百姓服务是我们金箔人创办市场的宗旨,市场只有面向普通老百姓、服务普通老百姓,才能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就这样,江宝全创办的所有市场,一直坚持为普通百姓服务原则,经营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商品,并先后开办了农副产品批发大市场、家具城、装饰城、服装城、窗帘布料城等二十几个专业化市场,经营的商品,覆盖老百姓居家过日子吃、穿、住、行、乐等各个方面,成为江宁老百姓最大的生活物资交易市场。
C
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的精神
回报社会,他让更多百姓发家致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身观念的转变,才是走上富裕之路的根本。1985年,江宝全在金箔厂全面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我们是大集体企业,一切活动都是属鸡和属鸟的,必须自己找食吃。不能像计划经济“属猪”那样,等人来喂。这一观念的提出,彻底转变了金箔人市场经济的观念。如今,江宁原有八家区属企业,现在全部关停并转,但金箔集团依然生机盎然。
1996年,当时的江宁县唯一一家局属国有企业——南京起重电机总厂资不抵债,走入绝境,亏损上千万,800多人面临下岗。这时,江宝全全权接管了电机厂,注入大量心血,使机电厂起死回生。几年功夫,企业发生巨变,很快成了中国最大的起重电机生产基地。800多名员工重新接受了金箔文化和理论的熏陶,主动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
不仅如此,1997年,当南京龙潭花园金箔厂处境困难,江宝全主动托管了花园金箔厂,使花园金箔厂得到了正常发展,员工也得到安居乐业。1998年,当乡镇企业江宁湖熟板鸭集团走投无路的时候,江宝全再次伸出援手,投入巨资接管板鸭厂,使江宁湖熟板鸭这个500年历史的名牌产品又充满了蓬勃生机。1999年,江宁地方最大的国营老厂新蕾化工公司破产倒闭,江宝全主动为政府排忧解难,使新蕾1361名员工的生活之忧得到了全方位妥善安置。
2006年,江宁经济发展迅速,居住的人也越来越多,江宁区政府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农副产品集散地没有很好地解决,菜篮子工程跟不上百姓需求了,“江宁菜价比南京贵”一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话题。政府到处找地办农贸大市场,许多有地的房地产商舍不得,这时金箔集团正巧有块原准备做房地产项目的地,见到老百姓菜篮子没解决,江宝全主动站出来对区长说,愿意拿出来办菜篮子工程,创办“天印山农贸大市场”。很快在政府支持批准下,金宝天印山大农贸作为江宁最大的菜篮子工程建成了。大农贸占地150多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总投资除土地外,5000多万全部由金箔集团贷款自筹。有了这个农副产品批发基地,一下子使东山地区居民吃农副产品的费用大幅度下降了。据统计,每个家庭每个月最少节余300元。除了天印山大农贸外,江宝全还一手创办了江宁东山地区的城东农贸市场、河定桥农贸市场等,大幅降低了老百姓的菜篮子成本。
“立足百姓,回报百姓,让更多的百姓安居乐业、发家致富,这是我作为企业家的一大社会责任。”面对记者“为何始终心系百姓”的提问时,江宝全如是说。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