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淮生态经济区现场推进会上,李强书记提出,水是生态经济区的灵魂,必须把水的文章做足做活。江淮生态经济区"可以借鉴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绿心'的建设经验",构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那么,这个"绿心"该如何打造呢?
荷兰兰斯塔德地区的"绿心"空间规划提倡,对区域中心的自然、农业、生态景观进行永久的保护和强化,使其发挥在城市发展空间与区域自然环境空间中的协调作用。而水是江苏最鲜明的符号,也是江淮生态经济区最大的资源和特色。生态经济区内河湖纵横,长江、古黄河、淮河,通过京杭大运河与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等湖群,在这里交汇贯通。5652平方公里的湿地面积,占到全省长江以北湿地面积的一半。这些先天自然优势,都为在江淮生态经济区构建江苏永续发展的"绿心"提供了可能。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黄贤金:我们所讲的"绿心",它其实是实现了一种发展空间和保护空间有效协调的重要区域。105452 我们通过"绿心"建设,也使得生活空间更加宜居、生产空间更加高效、生态空间更加可持续。
要让"绿心"发挥作用,必须解决好水质问题。如何提升水质?必须在水治理、水保护和水疏通上齐头并进。除了要在区域内全面整治小微化工、解决好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还要让水流动起来,提高自净能力。同时,大部分河道不是航道,有的地方并不需要裁弯取直,也不需要驳岸,要更多地保留它的自然风貌。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对水的治理,实际上确实需要一个系统的工程,我们现在把它叫做供水、净水、疏水、美水。
江淮生态经济区水文章的"活",不仅仅是物理的"活水",还包括发展的"活水"。这需要由生态涵养向生态经济转变。对江淮生态经济区来说,以湖为圆心建设绿色生态环,成为生态最富集的区域,旅游、工业、村落乃至城市都是一个一个散落的点,错落在生态之中,与生态融为一体、互利共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生态经济怎么样让老百姓致富,怎么样让政府能够有税收,这里面我觉得要转变一个思路。我们通过生态资源来赚钱。我们的湖现在可能只是观赏它,我们利用这个湖泊做更多产业链的延伸。比如一些休闲活动,比如说生态的导览、动植物资源很好的利用。如果能这样子做成功,我觉得可能是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做生态经济以及生态城乡建设是一个非常好的试验地。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陈超 马遥 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