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毛竹非常适合做玉竹扇。玉竹扇也叫素竹折扇,称其为玉竹,因其扇骨如玉光滑细腻,色泽晶莹。称其素竹,是因为表面平淡如水。丹青高手在扇面上题字作画,文人雅士在扇骨上雕刻镶嵌,扇子便有了不同寻常的内涵。
自小泡在竹海深处的汤师傅是山村制扇匠,擅做玉竹扇。
老汤说相竹有讲究。这六七年生的毛竹,跟二十七八岁的青年一样身体紧实,脸上有光。四年内的毛竹,太嫩,水分重,扇子成品后容易缩水变形。超过八年的毛竹又太老。
毛竹要到霜降后砍伐。秋冬时节毛竹汁水少,做出来的竹器不易虫蛀。
每年深秋,当草木开始落黄时,汤师傅便准备进山砍毛竹了。一棵毛竹砍下来,轻扶倒地,以免碰伤竹皮,从半山腰掮下来也是小心翼翼。
装车到家,先断料,去掉节疤,根据竹节的长度开毛料。院子里有土灶,料开好后放大锅里煮上一个多小时。捞出,将毛竹上的青皮去掉,放场院上晒日头。秋冬的太阳比较温润,适合晒料。
竹片晒到黄亮,他便逐个地挑。颜色不纯有花斑老筋的,晒过后开裂的,都不要。一百片毛料中,精品只有六七片,其它只能做“大路货”。
毛料煮晒后,入库静养,一般养七八年,甚至更长时间,等它们火气褪尽,有了温润之气,便可作玉竹扇了。
太华毛竹非常适合做玉竹扇。密度高,紧致,成扇后不会变形,放手里盘,上了岁月的包浆,颜色由浅黄色渐变到深黄色、橘红色、琥珀色、枣红色,深得藏扇人喜爱。外地的毛竹,汤师傅感觉稍嫩些,竹刀劈开来,像蹲在家里少见阳光风雨的人,皮色白刷刷的,这跟地理气候有关系。
一把玉竹扇制成要有八十多道工序,
这既是对竹材的锤炼,也是对时间的检验。
一把7寸长的扇子,十八片扇骨加起来不满一寸,两片加在一起才1毫米。
细腻的竹料全靠手工拉出来。拉的时候要静气凝神,拿捏到位,不然便拉不均匀。竹片一层层劈,劈到不能再薄时,便用镑(音),镑是传统木匠的工具,板刷形状,排列着二十片锋利的小刀,手推刨一下,竹片就薄一层,薄度尺寸,可以尽随心意。
扇子打开收拢,频繁使用,极考验扇眼里的扇钉。洞眼打得不好,扇钉松动,这把扇子形散了,神也散了。扇眼是玉竹扇的眼神,上品的扇子,扇眼要形似老鼠眼。
扇钉材质也极讲究,铜钉和铁钉会伤及扇骨是不能用的,汤师傅用的是牛角钉,江南农村养的水牛,将水牛头上的角拉成丝,穿在扇眼里,然后用烫嘴烫牢,烫嘴在炭火上煨热,反复烫磨,直磨到牛角钉像老鼠的眼睛一样有神,才符合要求。
汤家的玉竹扇用上等宣纸裱面,明矾和骨胶掺和,用排笔通刷,阴干,再刷,再阴干,三矾四套,做个扇面要有近二十道工序,也是生宣变熟宣的过程,书画家在熟宣扇面上细致描绘,水墨不易渗透。外面买的熟宣不适合,非得自己手制。
太华山区做竹扇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上千人,现在只有汤师傅一家在做了。整个无锡,也只剩了汤师傅一家。
毕竟这上百道工序,极尽精致,也真是磨人的活。
扇坊里总是静得很,竹丝“噗噗”落地,偶尔是手艺人很轻的话音:“这扇子,打开要有形,收起也要有形。学做扇,也是学做人呐!”
(来源:无锡市旅游局,编辑: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