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昆“大衣箱师傅”:从演员到幕后 无怨为演出护航

2017年09月15日 15:02:49 | 来源:紫金山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不知道您欣赏戏曲的时候,有没有想到过演员背后的工作人员。不同于话剧,一场昆剧演下来,一个主角起码要换两三套戏服。每位演员完美换装,离不开“大衣箱师傅”的尽心尽责。

  传统昆曲中角色穿的文服,统称为“大衣”,放“大衣”的衣箱,称为“大衣箱 ”。管理这大衣箱的师傅就称为“大衣箱师傅”。大衣箱师傅必须熟知剧目、剧情、角色家门、角色扮相等等,不仅要掌握装扮技艺和一定的管理技术,还要一定的戏服制作常识。说到这里您大概就明白了,大衣箱师傅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服装师傅。

  在演出的后台,他们的作用一点也不小,有时候可以说是更为重要。他们隐于幕后,留给人们更多的一个“名词”。记者聆听江苏省昆剧院的“大衣箱师傅”王旭东讲述自己的故事,虽不似明星演员那么“光鲜亮丽”,但贵在打动人心。

  △省昆服装师王旭东。

  倒仓而退居幕后

  52岁的王旭东目前是江苏省昆剧院的服装师,从86年开始,他就在幕后为省昆的名角儿们保驾护航。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其实王旭东曾经也是一名昆曲演员,85届昆曲班星光熠熠。还在戏校读书的时候,王旭东已经开始倒仓了,到剧团后第二年在领导的建议下转行做服装师。“我是唱老生的,倒仓了只能跑跑龙套,不如跟着老师傅学服装。”

  这一转行就是30多年,他笑着说,从舞台到服装间,其实自己挺开心的,“我们是幕后英雄。”30,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意味着“老道”。王师傅说,全本《牡丹亭》里仅杜丽娘的衣服有9套之多,但这对他来说都不是问题了。

  △王旭东展示“大叠”。

  戏服管理也是技术活

  省昆服装间在大厅右边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外面阳光正好,这间屋子打开日光灯才亮堂了很多,衣柜全部呈打开状,戏服分门别类有层次的摆放着。王旭东在给记者展示戏曲服装的叠衣技巧——“大叠”“小叠”时,常提起自己的师傅——吴柱。“都是师傅教我的”“师傅就这样教我的”……

  大衣箱师傅,之所以“大”,是因为管得多,什么角色穿什么衣服都得他们配好,容不得半点差错。王师傅说,一般戏中穷人穿素褶,没有花纹,富人就穿得比较华丽。但这都是简单的,难得是,搭配演员的服装除了考虑颜色、图案,还得考虑到桌位羽披、互演角色、灯光等多重因素。“这个演员的服装颜色不能和搭戏的相撞,还不能和桌位羽披颜色相撞。”

  优秀的“大衣箱师傅”考虑的问题不比导演少,“女子服装还分室内和室外。”王师傅说,中国古代传统伦理道德对女子有约束,衣着不能暴露,“室外戏就要配系扣的衣服,要是穿打结的衣服就表明在室内。”

  第一个到后台,最后一个离开

  王旭东虽然转行幕后,可坚信小舞台也能做出大事业。每次演出前,服装师要把整台戏要用到的服装全部配齐。每次去外地演出装服装的箱子是最多的,“这是接下来要去香港演出,服装、化妆、乐队、盔帽用来打包的箱子一共22个,我们服装最多有9个。”

  王师傅也坦言,现在愿意干这个的越来越少了,“干我们这一行既要有细心,还要有耐心。”一般演出都在晚上七点半,但服装师要求下午两三点就得到后台准备着。岁月已经让王师傅对时间有耐心,但他也有抓狂的时候。

  “我最怕的就是演出最后谢完幕的那一刻,后台本来就小,所有的衣服堆在一起连整理的地方都没有。”王师傅用手比划着说:“所有的服装堆在一起,看上去是个小山。”当热闹哄哄的后台安静下来后,王旭东要和别的服装师傅把堆积如山的衣服叠好装箱。等他们分门别类整理好服装,已是最后一个离开剧场的工作人员了。(编辑:李明莉)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