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古城保护神”阮仪三:留住乡才有愁

2017年08月21日 06:42:49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作为人文渊薮之地,江苏历来文化名家辈出。他们或在时代浪潮中挑起担当,或在方寸书斋间著书治学,或在广袤舞台上演绎悲欢,或在人间烟火里遍寻诗意……

  为了策应“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目标,展示江苏文化风貌、彰显江苏人文精神,我苏网推出《我苏人物之文化名家》系列报道,带您领略那些闪耀在近现代及当代的江苏文化名家风采,感受一个个丰盈而独特的生命故事。  

  乡愁是对故乡景色记忆的依恋,和对它们逐渐消失的惋惜和哀愁;

  乡愁是那些能沉淀历史的风景画——老屋、古桥、古树、古庙,和那些能留存岁月的残痕被销蚀而引发的心头痛楚;

  乡愁是对家乡深邃的热爱,是曾经燃起过青年时代激情的触点,和少年时代稚嫩懵懂的回忆……

  著名学者阮仪三  

  面对乡愁,有这样一位老人掷地有声地说:“不要愁了,要留住它!”而这位老人,就是被称为“古城保护神”的著名学者阮仪三。生于苏州、籍贯扬州,来自江苏历史文化名城的他或许从出生起就与“留住乡愁”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用自己的力量,守护了自己的那一份“乡愁”

  “阮仪三,你是苏州人,要把苏州看住!”1982年苏州成为国家级名胜之后,阮仪三就一直参与城区的保护和规划。当年,他是小字辈,和吴良镛、郑孝燮、罗哲文等老一辈学者同属专家委员会,一同制定方案,前辈这样告诫他。

  平江路历史街区 

  其实,保护规划家乡苏州,从考入同济大学开始,就成了阮仪三的梦想。他说:“我是苏州人,是平江区的人,是钮家巷的人,我的家在这里,我的乡愁就在这个美丽的‘水乡古镇’中。”而他的梦想,直到2002年才得以付诸实施

  “有人说它难看,我说很好看,因为历史的东西,再难看也好看。”2016年11月,阮仪三来到了他的家乡苏州平江路历史街区,双手划过一块块经过历史冲刷早已斑驳不堪的砖墙时,脸上带着一丝欣慰——

  因为,直到今天,在阮仪三和他团队的努力下,平江路历史街区还完整地保存了古时的桥梁、河道、墙体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耦园也坐落于此,成为苏州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这对于阮仪三和苏州人而言,寄托的是一份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有人曾经问他:“据说现在平江路的改造非常谨慎,动一砖一瓦都要您签字,您有成就感吗?”

  阮仪三说,没有,有的只是责任感。乡愁,乡愁,乡要在,才能有愁;乡不在了,哪里来的乡愁……

  护城传奇,从“‘刀下留城’救平遥”开始

  年过八旬、满头白发,第一次见到阮仪三很多人脑海里会蹦出与他看似毫不搭界的两个字:侠客!没错,一位侠客。武侠小说里的侠客救的是忠臣义士;阮仪三救的是古城古建和我们的乡愁。毫不夸张地说,很多古城,都是他在推土机的车轮前救下来的。

  “阮仪三‘刀下留城’救平遥”早已成为中国古城遗产保护的一段佳话。

  1996年,阮仪三为平遥古城申遗奔走。 

  1980年,全国盛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各地纷纷开始拆老城建新城平遥也不例外,但因拆城经费不足,所以动作慢了些,古城墙被拉开几百米的口子,三百多幢明清建筑被拆毁。

  平遥文物保护队队长见到阮仪三,眼泪都流下来了当时还只是一位讲师的阮仪三就趁着缺钱暂停拆迁的空档,白天带着学生考察,晚上不眠不休做规划,最后自己背上图纸去北京搬救兵——时任全国政协城建组组长郑孝燮和文化组组长罗哲文。

  “来,拿个笔,拿张纸”,郑老在见到当时的山西省省委书记和省长后,写下:“阮仪三平遥历史名城保护规划是‘刀下留城’的规划。”至此,阮仪三牵头的平遥古城保护规划终于变成了红头文件  

  有人说,只要阮仪三一到,好像什么东西都不能碰了。其实,需要他出面的时候就是到了强调底线的时候,就像他办公室里那块匾上面写的:挽狂澜于既倒,救文物于危难。

  “没人管,那就我来管”

  2005年,一位73岁的犹太老人来到上海,摸着一栋老旧房子的墙登上三层阁楼时,早已泪流满面。他走过房间的每个角落,对自己的女儿说,“这里放着我的床,每天都要把这个床收起来,不然没有地方坐。不过万幸,我们总算活下来了,全靠中国人。”

  二战期间,在上海提篮桥避难的犹太人。 

  老人来到的这片土地就是上海提篮桥历史保护区——二战期间,有两万多犹太人漂洋过海来到这里避难,建了居民楼、学校、医院、教堂……这条有着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诺亚方舟”,当初若非阮仪三及时插手,或许今天已经被千篇一律的高楼取代。

  “我自己看见隔壁的一个教研室,有两个老师画那个地区的规划图,我问这要规划犹太人保护区吗?他说上级没说。阮仪说道:“没人管,那就我来管!”

  上海提篮桥历史保护区(犹太人避难地)。 

  2002年11月,阮仪三给时任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的韩正写了一封信很快,2003年1月1日公布的上海历史保护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文件上赫然写着:上海提篮桥历史保护区(犹太人避难地)。

  保护上海虹口犹太人避难地,抢救杭州陆游故居,修复四川昭化古城……如今,已是八十多岁高龄的阮仪三,依然每个礼拜出一次差。对一位老人来说,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力气,但阮仪三还是时常叹息抢救出的古建太少,十个手指按不住全部,只好按一个是一个了。

  他说:“我这辈子所做的事,就是保护古建筑。它们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再生的记忆活体。修旧如故,以存其真,国人才能记得住历史,留得住乡愁。”

  著名学者阮仪三

  (来源/环球人物网、中国网、光明网等,我苏网综合;编辑/李娴)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