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杨绛: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2017年08月09日 09:24:02 | 来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人生终究脱不开老病兴灭,但如水的力量可以流淌远不止百年。”

  杨绛是无锡才女,与江苏有着不解之缘。

  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本名杨季康,在家中排行老四,后因笔名杨绛被世人所熟知。

  杨绛先生早年创作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等被多次搬上舞台,翻译了《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多部高水平的译作。杨绛先生一生创作不竭,著作丰厚。1980年,她发表了长篇小说《洗澡》;1984年作品《老王》入选初中教材;1985年散文集《隐身衣》英译本出版。2003年,93岁的杨绛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

  她是我国著名学者小说家钱钟书先生的夫人,两个人一生彼此仰慕与爱恋,携手走完人生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最后的旅途,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对于两人的婚姻,杨绛曾这样写道:“多年前,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我把它念给钟书听,他当即回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1927年杨绛(后排左二)与家人在苏州老宅内照了一张全家福

   生在会聊天的原生家庭 才能有趣地过一生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是一位优秀的律师,一生都在为了司法独立不畏强权而孜孜不倦的努力,早年还曾留学日本,后因避难前往美国留学,就读的是赫赫有名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见多识广的父亲把杨绛以及家中的姐妹都送到当时上海最好的女子学校读书。

  杨绛小时候各科比较平均,一样会遇到背诵困难或者是学业上的困惑。父亲常会和她开玩笑,有时也会抽背她的古诗词,不管杨绛是否能够清晰背得出来,杨绛的爸爸都是哈哈大笑,并无表扬和批评之分。对孩子的教育,他更多的是一种赞赏和鼓励,而不是给予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

  杨绛后来在《回忆我的父亲》一文中曾提到了父母的关系:“我父母好像老朋友,我们子女从小到大,没听到他们吵过一次架。”

  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

  自幼年受到父亲的启蒙以来,读书和对读书的思考贯穿于杨绛的生活中,她与钱钟书也是因为共同读书而结为连理的,以至于《杨绛:“九蒸九焙”的传奇》的作者杨国良写道:“杨绛一生最本初、最纯粹、最持久的信仰是读书。”

  在东吴大学读书期间,杨绛进了政治系,但仍旧痴迷于文学的她,把课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图书馆中,她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外国小说。有一次,父亲问她:“三天不让你看书,你会怎么样?”杨绛说:“不好过。”父亲又问:“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杨绛回答:“一星期都白过了。”杨绛对读书的热爱,可见一斑。

  在清华大学求学期间,甚至在出国留学时,杨绛一直保持着这样的阅读热情。

  在清华读书时,共同的兴趣爱好让杨绛和钱钟书走到了一起,之后两人又一起留学英国。在《我们仨》中,她这样回忆自己和钱钟书的阅读时光:“牛津的假期相当多。钟书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到读书中。大学图书馆的经典以十八世纪为界,馆内所藏经典作品,限于十八世纪和十八世纪以前。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经典和通俗书籍,只可到市图书馆借阅。那里藏书丰富,借阅限两星期内归还。我们往往不到两星期就要跑一趟市图书馆。我们还有家里带出来的中国经典以及诗、词、诗话等书,也有朋友间借阅或寄赠的书,书店也容许站在书架前任意阅读,反正不愁无书。”

  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对于读书,杨绛有过很多的思考。曾把自己的阅读比作隐身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在杨绛看来,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杨绛表示,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或者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得情趣会思考的人,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人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在她看来,“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能让人遇到更好的自己”。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