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王广基:新药研发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2017年08月08日 17:47:08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当选“院士”,是许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荣誉,这意味着得到了国家的最高认可。然而,中国药科大学教授王广基对于自己成为“江苏省2013年度唯一一名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件事儿,却十分淡然。已在药动学领域耕耘数十载的他,认为自己仅仅是幸运,“人生没有耽误掉,所有时间都在弄药动学,这也是我遇到的比较幸福的机遇。”

王广基院士

  充满新奇的药动学之路

  “药物服用或注射以后在体内的动态变化情况如何?不同临床病人在不一样的阶段需要服用什么剂量的药物?这些问题都能够通过药代动力学研究来解决”,王广基介绍说。

  1980年《药物代谢动力学》出版以来,药物动力学在中国的发展仅三十余年。王广基与“药物代谢动力学”结缘可以追溯到1977年。那一年,从中国药科大学毕业留校的他进入药剂教研室学习。当时热门学科之一的生物药剂学,属药剂学的新型分支。而这门药剂学中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动力学所涉及到的数学问题,需用数模、方程等形式描述药物在体内的过程,而王广基对数学十分着迷,这推促他选择了这个研究领域。

  在屠锡德、毛凤飞、朱家壁等这些生物药剂学开拓者的引导下,王广基对药物动力学兴趣渐浓。1980年,朱家壁赴日留学,原本由他讲授的药物动力学一时没了人讲,学校便安排给有学识基础的王广基。“作为初学者,当时还是很紧张的,但又那么的欣喜。真是十分有幸承担老师的部分工作。”

王广基教授在做实验

  此后,王广基将自己的心力全部投入到药动学的研究之中。为了更好地推进研究,他多次出国求学,先后留学英国、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于1993年获新西兰Otago大学博士学位,随后又在Otago大学从事了两年博士后研究。在国外生活的八九年里,从研究方法到数学模型建立,再到基础理论应用等新知识让他耳目一新。

  1992年,由王广基带领的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建立,这为我国药动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现实保障。

  发掘中药的内核与价值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药物动力学普遍不受重视,新药研发尚处仿制阶段,更不会有创新药的概念,除了理论落后,当时的研究手段较为寡薄,人手、仪器设备也都不足。留学归国后的王广基发现了问题,“创新药研发进入临床试验阶段,40%的‘夭折’都因为药动学特性不好才被‘枪毙’。”

  2000年,王广基带领团队开始探索。在掌握经典药动学的基础上,一个新方向出现了,“中药是国粹,在国内的运用也很普遍,它成分很多但吸收却差,体内测定也很困难,这就是药动学研究的一个重难点和突破点。”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但它真正内核鲜有人知,在这方面的探讨更是如此。比如“益气养精”、“生津止渴”,何为“气”、“精”、何为“阴”、“阳”,更是争论不休,说不清也道不明。而只有将中药从文化属性里面剥离出来,让其回归药物属性,才能产生标本兼治的作用。

  由于中药成分远比西药复杂,即使是一味中药也会包含多个有效成分,进入体内有可能代谢成为更多组分,且在体内外的浓度较西药更低,因而有一种“多靶点、弱效应、整体输出强”的特色。在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基础上,王广基创新提出了“靶细胞药代动力学”理论方法,由此,开拓出中药多成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方法,构建了国际先进的中药药代动力学纵贯研究体系,在中药新药研发及大品种升级改造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药科大学校党委书记徐慧祝贺王广基教授当选“院士”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整体调理、标本兼治,这都是它的高明之处。”王广基坚信,随着对中药深入研究,在治病方面的作用将越来越可观。据悉,王广基教授带领的实验室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研究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多项。

  立足于济群的科研宗旨

  除了专注药物研发的整个过程,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在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技术平台方面也有着深入的研究。目前,它已与国内外多家药企合作,为药企提供创新药物研发的理论及方案支持。“我们不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高端科研实验室,而是一个为实际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的基地。”

王广基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随着“精准医疗”的概念深入人心,国内外医疗机构和相关研究单位十分重视“给药方案个体化”与“治疗药物浓度监测(TDM)”,王广基的实验室在其中做出不少贡献。

  “个体用药的差异是普遍存在且需要发现的,由于遗传基因的差异,每个人对药物的代谢水平也各不相同。所以,不同个体需要不同的给药方案。科研者可以以药代动力学为工具,探索这个问题。”认识药物及其代谢物在人体内的毒药物动力学(ADME)过程是解决个性化用药的关键科学问题。药代动力学研究与临床用药的结合是做到精准用药的前提,也能够更好的推动“精准医疗”进程。

  对于药动学研究的意义,王广基有自己的看法,“做科研的不是发表几篇文章就算高水平,把技术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才是研发的最终目的和研究人员的最高境界,对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更是如此。只有真正到新药开发终端解决了问题、在临床病人身上得到安全疗效,才是我们做科研的真谛。”

  回顾走过的四十载,王广基有苦有累,更有收获和欣慰。提起中国药科大学的校训“精业济群”,他这样说道:“学好然后普度众生,和我小时候的理想一脉相承。”怀着这样的信念,64岁的王广基,将在药动学研究上走得更远。

  来源:凤凰网江苏、金陵晚报、中国药大制药官网,我苏网综合整理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