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人物】高雨青:从苹果、IBM到微软 永不停步的科研女杰

2017年08月05日 17:00:08 | 来源:我苏网综合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她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合伙人,专注语言翻译研究工作已有26年,拥有三十多项语音识别翻译技术专利;她研发的全球首个同声翻译系统“MASTOR”,被麻省理工科技评为“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新兴技术之一”;她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AnitaBorg研究所女性革新奖获得者。她就是镇江籍科学家高雨青。

  从小痴迷科学的好学姑娘

  1961年,高雨青出生于江苏最南端的高淳小城。她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母亲是一名高中老师。在那个物质和知识都相当匮乏的年代,收音机成了她唯一获取外界知识的途径。收音机里播的关于科学发明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深深地震撼了她,让她看见了一个非常遥远却令人向往的神秘世界。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高雨青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上中学时,她特别痴迷几何证明题,每天都要老师多留几道难度特大的证明题带回家去做。第二天一大早,到学校跟其他几个有共同爱好的同学一起交流证明结果,成为她中学时最美好的记忆。

童年时的高雨青

  1976年,高雨青随家人迁到了父亲的老家镇江,进入了镇江第一中学。1970年代末,她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南京邮电学院(今南京邮电大学)。在高雨青看来,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那时只有2%的毕业生能够进入大学,而女生只占其中的10%。大学里的宿舍、大教室、有电脑的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对于她来说就是个天堂。随后的10年,高雨青又先后获得南京邮电大学通信工程学士、硕士学位、东南大学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高雨青姐妹仨(后为高雨青) 

  深造于世界的有志学者 

  博士毕业后,高雨青去了中国科学院工作。在那里,她开发了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的有限词汇的实时中文语音识别系统,这是一项重大发明。她也因此获得了国家级表彰。

  不过,高雨青并不满足于此,1992年,她前往法国做博士后研究。凭借专业的电子通信、语音识别方面的知识,1993年,她被美国苹果公司相中。高雨青回忆说:“我在苹果公司是做语言识别的,就是说计算机能够听懂人讲话,它把你讲的话变成文字。我们在苹果的时候,领导了第一代(中文)听写机。后来我去了IBM研究中心,它做语言识别(翻译)是最领先的,所以我当时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就是到那里工作,跟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一起工作,后来我95年加入了IBM。” 

  将要说的话直接语音输入,经过同声翻译处理,实时转化成另一种国家的语言。这就是高雨青在IBM研究中心,领导研发的全球首个语音翻译系统MASTOR,这款系统被麻省理工科技评为“影响人类生活的十大新兴技术之一”。这一方便快捷的语言翻译工具,现在已经被很多人运用到了日常生活当中,比如在人道主义救援过程中,借助MASTOR,救援人员和当地居民的沟通可以减少延误和损失,以及语义误解造成的冲突。

  在高雨青看来,从事语音翻译研发工作,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她说:“从2001年开始到2008年,我们做语音翻译做了有8年。我一直有个信念,那就是人和人之间,甚至不光是人和人之间,还包括国与国之间、民族和民族之间,很多矛盾是因为不了解,互相没有机会了解对方的文化和背景造成的,这是我对这个学科研究的信念。”

  在外人看来,那个曾经听着收音机,看着公共汽车经过,想象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渴望自己成为这个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的小姑娘,已经梦想成真了。然而,为了寻求更高的突破,2015年,高雨青又加入美国微软公司,任职人工智能工程院知识图部研发主管。对于人类未来的人工智能领域,她正在探索新的发展。

  心系家乡的拳拳游子

  除了在科学的高峰上不断攀登,高雨青的家庭也十分美满。受高雨青认真严谨工作态度的影响,她的儿子也努力向上。在高中期间,高雨青的儿子就当选为年级学生会主席,高中毕业时又以年级总分第一名、SAT(美国高考)满分的佳绩,被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同时录取。进入哈佛大学以后,儿子继续努力,以优秀毕业生(High Honor)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经济学和数学专业。

  

高雨青幸福的一家(右二为儿子,右一是他们的儿媳妇)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故乡。今年5月,借受邀参加江苏发展大会之机,已在国外工作20多年的高雨青,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内心十分感慨:“很抱歉,很少有机会回来看‘母亲’,即便回来也是非常匆忙的,一个晚上,或者最多两个晚上。这次回来感觉家乡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即便是像大市口,或者东门广场,都跟以前很不一样了。”

  家乡近些年的发展,让高雨青感到由衷的高兴。如今,载誉而归的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家乡的科学建设当中来。她坦言:“我有这样的一个愿望,把我所学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科研经验拿来帮助家乡的建设。比如说,江大、江科大这样的科研机构,我们可以跟他们建立一些合作。在镇江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我也希望能出一些力。”

  来源:镇江网络广播电视台、南京邮电大学官网,我苏网综合整理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