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记者/周安琪 摄影/石欣)两个月前,在南通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支持下,南京大学新传院“90后”青年党员赴南通,与当地90岁以上的老党员开展了一次主题为《我是共产党员》的对话活动。荔枝新闻自活动策划阶段开始深入参与,并派出90后记者团全程随团采访,以观察者的视角跟进采访,记录下了此次活动学生党员带去的巨大心灵震撼与老党员的感受体会,并对带队教师进行了回访。
6月12日晚,南京大学新传院举行主题采访活动分享交流会,8位学生党员代表就“向90岁以上老党员学什么”这一问题进行讨论。
党性教育的创新探索 以“90后”风格树立党性之魂
南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王亚雄表示,自今年年初,南大新传院与南通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共同组织策划了该活动以来,前期工作共分为三个阶段:酝酿启动、人选推荐、实施采访。为了更好地挖掘红色资源,钩沉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南通方面通过组织推荐、社会征集、老同志推荐等多种方式,经过几轮分析研究,最终确定了受访党员人选。荔枝新闻记者现场了解到,老党员的平均年龄达92.2岁,其中,党龄超过70年的有13人,最长党龄已有78年。此外,还积极聘请熟悉党史、地方发展史的五位专家组成了“审稿组”,对学生们的稿件做文字把关。在采访阶段,南通专门组织采访团学生做了一次采访培训。王亚雄说,希望此次采访成果能够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把书稿的党性之魂树立起来”。
南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 王亚雄
南大党委常务副书记杨忠认为,党员对话活动主题鲜明,落脚在党性教育的核心点上,在“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进行的背景之下更显得意义突出。此外,校地合作发挥了优势互补的作用。突破过去党建活动在校内进行的模式,走向了社会,将学校和当地资源有机结合,去感受社会大地的精神力量。对话采访活动还契合了党性教育的规律,即把讲道理变为讲故事,让年轻党员近距离感受老党员的精神。新的历史时期,党性教育有了创新的探索,这也是高校积极落实践行立德树人的有效举措。
南大党委常务副书记 杨忠
谈到未来工作安排,王亚雄提出了要继续下功夫的几个方面。其中包括:提炼、深挖故事细节内涵;丰富各种背景资料、图片,支撑起老党员的精神境界;稿件审核把关,对史料真实性进一步把关;风格塑造,区别于一般党建教材,形成独特90后风格,增强可读性等。
青年党员与老党员的心灵碰撞 立足现实的学生实践
该向老党员学习什么?学生党员代表在现场分享了各自的感悟。徐宣宣同学说,要学习他们“不忘初心,成就平凡的传奇”。这次平等、真诚的对话交流使她深受启发,采访对象朱剑爷爷矢志不渝地坚守信仰的党性精神令她深受感动。
大学生党员代表 徐宣宣
还有多位同学都提到了老党员们终身学习的优良品质。有的采访对象90多岁高龄仍然每天坚持写文章,对社会发展密切关注,不断学习;有的采访对象充满了对知识的热爱,例如方玉瑶同学采访的吴明政爷爷,他在战争动荡年代一直自觉扩充文化知识,进入老年大学后也笔耕不辍,93岁了依然保持读书看报的习惯。
不仅如此,老党员们还有严格律己、宽容待人的态度,宠辱不惊的平常心、怀众心……这些都是同学们印象深刻的的性格特点,也是大家普遍认为需要学习的品质。
南京大学新传院教授韩丛耀总结道,这是一次愉快的党员学习经历,也是一次立足于现实和学生能力的实践活动。“让他们自由去漫步、发现、碰撞,去了解为何中国共产党越走越辉煌——只要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就在”,韩丛耀说,“共产党这粒种子一旦落入了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土壤,就一定会生根发芽传承。它从人民中来,具有民族本土性、文化相近性,具有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因此,党性也必须融入人民性中”。本着这种信念,此次对话活动真正走近了人民,把“党性光辉”“优秀党员”从远方拉到青年党员的眼前。
南京大学新传院教授 韩丛耀
采访成果将汇编成书:写有血有肉的人
据悉,中组部党建读物出版社将把此次成果最终汇编成书。党的干部工作读物基础工程筹备组召集人戴晓曙表示,“这本书不仅是给南大学生、南通老干部看的书,而是给全国200多万大学生党员看的书”。谈及书本的气质,他提出,“不能写成高大上,而要写有血有肉的人;不能磨灭当代大学生特有的语言习惯和风格,要有自己的话语空间;不能回避当代大学生党员所思所想的实际问题”。
最后,戴晓曙表达了他对成书的期待,认为这将是一本体现南大党建应有水平、师生理论分析理论思考应有高度的“90后”青年党员采访专稿,也是体现党建工作攻坚不畏难、敢于站前沿的勇气和力量的党员读物。荔枝新闻将继续关注活动进展。
党的干部工作读物基础工程筹备组召集人 戴晓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