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正式开放。被称作大运河“百科全书”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有文物超过1万件,展品涵盖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杂项等,文物展品时间跨越2000多年。
刚一进入“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展厅,记者就被一整面墙的“巨幕”所吸引。这是从古老汴河中切下的河套剖面,长25.7米、高8米,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河道底层土色、沉积文物,配以标注各朝代河面宽度与深度的线段,大运河河道在不同时期的变迁一目了然。
汴河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也是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在“南船北马”的古代,古汴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水运枢纽。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说,这段从汴河河套中提取的河道,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的地层。由唐宋年间的宽阔到明清时期的慢慢变窄,反映出中国历史都城的变迁。“因为元明清时期首都跑到北京了,不在洛阳,也不在开封。跑到北京以后,整个河道的作用发挥就小了;发挥小了,疏浚的力量就小了,河道就开始淤塞。这是真的文物,能够反映我们的大运河的历史文化和艺术,我觉得这就可以算得上是镇馆之宝。”龚良说道。
漕粮是中国古代国家的战略物资,而大运河是国家漕运通道。隋炀帝曾在洛阳大运河畔设置“国家粮仓”——回洛仓,其主要功能是为洛阳都城内的皇室和百姓供应粮食,而这座著名的粮仓也在博物馆内进行了部分复制,观众可以从巨大的粮窖底部穿过,感受运河漕运仓储巨大空间带来的震撼。龚良介绍,1个粮窖里可以存放50万斤粮食,最小的一个仓城可以放375个这样的粮窖,现在考古已经发现的这样的大型仓城,在洛阳和长安就已经超过了6个。“可以想象,当时江南和江淮地区有多少的物产要往北运!”
除了展示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外,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还展现了古代运河的管理制度,明代鲁荒王朱檀的出土仪仗现保存于山东省博物馆,此次,在山东省博物馆的支持下,一比一复刻的这套文物,展现运河时代的官僚管理制度。龚良说:“鲁荒王是明代的一个诸侯王,同时他也是一个管运河河道的官员,所以我们把它出土的文物放在这个里面,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施忆 索浩阳 编辑/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