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丰县孙楼街道高楼村高氏家祠,高氏族人代表高公运、高敬军、高飞、高为召等人,将祖传“丰乡三瑞”真迹及一批祖茔出土文物捐赠给丰县博物馆。丰县博物馆负责人表示,将对这批捐赠文物进行深入保护、研究以及活化宣传。

丰县高氏族人将祖传“丰乡三瑞”真迹及祖茔出土文物捐赠给丰县博物馆
◆“丰乡三瑞”背后的历史
“丰乡三瑞”四字墨宝书写在长约1.5米的绫缎上,宽约0.5米,款署日期为“乾隆壬申年夏月”,即乾隆十七年(1752年),距今已268年。在岁月的侵蚀下,显得古迹斑驳。书写者落款为“东轩书赠九十老人高笃伦”。书者为高斌,字右文,号东轩,清朝中期大臣,著名水利专家,他的女儿是乾隆爱妃惠贤皇贵妃。
高家为汉族,内务府包衣。高斌女儿受宠册封为乾隆嫔妃后,抬入满洲镶黄旗,赐满姓高佳氏。高斌自雍正元年(1723年)起,历任内务府主事、苏州织造、广东布政使、浙江布政使、江苏布政使、河南布政使、江宁织造、江南河道总督,官至吏部尚书、直隶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
根据光绪版《高氏族谱》记载,乾隆年间高氏一门三寿,兄弟三人年龄均过百岁,而且都是县庠生,这在黄水泛滥的穷乡僻壤,是一件令人称羡的事情。督办徐州黄河两岸堤工事务的高晋过丰县听说后,让县官召来并亲自接见。他见三位老人鹤发童颜、谈吐高雅、声如洪钟、学品兼优,赞叹之余,后请他的叔叔高斌在绫缎上书写“丰乡三瑞”相赠。高斌亲书“丰乡三瑞”,作品落款名章为“宫保大学士”。
自清乾隆十七年高斌书成以后,“丰乡三瑞”真迹一直在高氏族人手中保管,近年保管者为高公正、高正友、高为召祖孙三代人。高氏族人视若珍宝,不仅仅因为它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更是家族无上的荣耀。乾隆壬子年(1792年),高氏族人将“丰乡三瑞”刻匾于高氏家祠正殿内。

丰县博物馆馆长王伟(左二)向高氏族人代表颁发捐赠证书
◆丰县高氏“三瑞堂”由来
据介绍,丰县高氏于明永乐年间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老鸹窝迁到现在的丰县孙楼街道高楼村。至今,丰县高氏已繁衍二十三世,家族兴旺,人才辈出。
高楼村现存有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所建的高氏家祠,有清代大学士张英赐匾“三芝日永”和江南河道总督高斌书法刻匾“丰乡三瑞”,由此得名“三瑞堂”。高氏祠堂正殿坐北朝南,约85平方米,砖木混合抬梁式结构。大门上方有一块1917年制作的“高氏家祠”匾额。
据高氏族谱记载,高氏家祠第一次修建是在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是高楼村高氏的六世祖高第携同族创建,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后于嘉庆五年补修,同治七年重修,民国六年翻修。2000年,又修建了祠堂院墙。
祠堂门口有一对原立于祖茔前的华表石柱望天吼,刻有楹联:“寿域如新念祖宗功德孝思常供俎豆 吉阡依旧赖子孝孙贤书香永继衣冠”。家祠院内有序竖立着13块明清两代的碑铭。这些碑铭原来散落在田间地头,2000年在修建祠堂院墙时集中到祠堂院内。

直径22厘米“喜报三元”铜镜
◆随赠一批祖茔出土文物
岁月无情,饱经时光的绫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光泽和柔软,“丰乡三瑞”真迹像一位久经风霜的年迈之人,容色黯淡,质地变得很脆,让人不忍触摸。丰县高氏不忍珍贵文物毁在手里,于是联系丰县博物馆,将家传珍宝捐赠出来。同时,还将祖茔出土的文物一并捐献给丰县博物馆,以得到专业修复和保护。
据高氏族人介绍,适逢高氏迁丰600年之际,高氏祖茔重现,保护性挖掘后出土明代祖碑数块及明嘉靖年间至清初铜镜、发簪等,包括12个四耳罐、两个双耳罐、八枚完整铜钱、一枚残缺铜钱、一枚22厘米铜镜“喜报三元”、一大一小两枚铜镜“五子登科”和一枚发簪,此次一并捐献给丰县博物馆。
丰县博物馆馆长王伟表示,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文物捐赠者的义行,能够唤起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和热情,增强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并带动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身到文物保护的行列中。丰县博物馆将对这批捐赠文物进行修复、保护和研究。
(来源:徐报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