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路交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超高韧性钢桥面铺装关键材料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鉴定会在南京举行,并顺利通过专家鉴定,从此标志着我国大跨境钢桥面铺装关键材料的应用,不再依赖国外进口,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多年来,中国超高韧性钢桥面铺装材料市场一直牢牢的被国外厂商所占据。这一卡脖子的问题如果不解决,我国在交通建设过程中就会受到阻碍。中路交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研发团队依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战略新兴产业项目,自2014年起开始钢桥面铺装专用树脂材料开发及应用研究,通过近6年的科研攻关,数千次的科学实验,突破了超高韧性树脂材料研发中系列技术难题,开发出中路新材®H型环氧材料。
中路交科特种铺装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辉告诉记者,我国钢桥面铺装已经发展了20年,但铺装的关键材料——环氧沥青长期依赖进口。而中路交科自主研发的超高韧性热环氧树脂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这种材料的特性中部分指标,比如断裂强度、拉伸率、可施工时间等都超越了进口材料,完全可以实现进口替代,完全可以满足大跨径的跨江大桥的铺装使用要求。”张辉解释道。
2020年3月,全国交通建设开始全速复工复产,沪苏通长江大桥钢桥面铺装是后续全桥试验、交通设施施工、铁路联调联试等多项工程的前置工作,必须如期完成。如果钢桥面铺装环氧树脂、沥青材料采用进口产品,后续工程将完全停滞。沪苏通长江大桥选择采用中路交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产超高韧性环氧树脂材料进行铺装,从而保障大桥建设按期完成。“受疫情影响,当时材料进口也成了问题,另外,使用进口环氧沥青价格也非常昂贵,最终采用的新材料直接为工程节省了造价30%以上。”
目前,这种新材料已经实现了规模化工业生产,年产能13000吨,并获得多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评估认证,性能满足行业规范要求,部分指标超过国外同类产品;除了应用于沪苏通长江大外,世界第一的公铁两用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等钢桥面铺装新建及养护项目中也用上了这种新材料。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周海涛、江苏省交通运输厅总工程师凌耀初、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德军,以及东南大学、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的行业专家等出席本次会议,鉴定委员会对项目的创新性、技术路线的科学性、项目组的专业性给予了肯定,一致认为项目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一致同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
《超高韧性钢桥面铺装关键材料研发及产业化》,一方面破解了超大跨径钢桥面铺装材料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助力我国跨江跨海大桥的建设;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基础设施超高性能材料研发与产业化提供了样板,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施忆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