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特稿(记者/施忆 编辑/沐梓)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机场是“外防输入”的第一线。作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地面交通运行管理部车辆保障科驾驶员,杨勇主动加入疫情航班转运“十六勇士”突击队,战斗在疫情防控的最前沿。
自疫情爆发以来,杨勇冒着被感染的高风险,冲锋在前,连续转运疫情航班旅客。大年初二那一天,因疫情防控需要,南京禄口机场接到转运近400名旅客隔离留观的任务。疫情就是命令!杨勇主动请缨加入疫情航班转运突击队,经过整车消杀、个人防控工作后,载着转运旅客安全到达隔离宾馆。此时,已经白天黑夜连轴转了20个小时的杨勇眼睛红了,嗓子像着火了一样,身上衣衫早已湿透,他却毫无怨言。
有一次,在新加坡酷航一名武汉籍旅客发热的情况下,杨勇又接到保障任务,要将同行9名密切接触旅客送至指定隔离地点留观。车到指定地点后,却遇上了谈“疫”色变的酒店负责人,杨勇一边从中协调,一边安抚旅客情绪,直至9名旅客全部办理入住手续,方才安心驾车离开。在保障的过程中,杨勇不仅承担了驾驶员的工作,还作为一名服务人员,用民航人的担当和温度融化了旅客心中的忐忑和不安。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向好,国内航班有序复工,国际航班逐步恢复,保障复工复产的压力逐渐加大。进入夏季,在抗击疫情和高温的“烤”验下,杨勇的每次转运任务都需要“全副武装”,个人防护和消杀工作也丝毫不敢松懈。不到半个小时他就已经浑身湿透。最难受的不是汗流浃背,而是从炎热的室外进入空调车厢内一冷一热的体感反差:护目镜中迅速凝结雾气,模糊了视线。这种情况下,杨勇都要先等水汽都蒸发了才启动车辆上路。一趟任务3、4个小时,脱下塑胶手套,双手已被汗水浸泡得发白发皱,鞋套里都能倒出汗水。
因为疫情保障,今年7月,杨勇从小型车换成机场大巴驾驶。大车的驾驶无论从车辆性能、驾驶技术还是观察敏锐度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对于从事小型车辆驾驶工作10年之久的杨勇来说平添了许多压力,但他毫无怨言。工作中的他像一颗拧紧的螺丝钉,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升技能,精进服务水平,确保旅客安全。杨勇说,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自己的贡献,抗击疫情,“尽我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