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城里的“清肠人”:用双手掏出幸福生活,在苏州安家!

2020年10月18日 06:55:13 | 来源:看苏州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这是一双手:长满老茧、指甲盖上还残留着脏东西,因长时间泡在污水里,皱得厉害。这双手的主人叫罗延银,是一名城市管道“清肠工”通过一双手,他成为“全国劳模”;还实现了“买房梦”,从此在苏州有了归属感,实现了从“蜗居”到“安居乐业”。

  城市管道“清肠工”

  清晨的姑苏区江宙路,一股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路过的车辆匆匆摇上了车窗,路人掩面而过。

  稍微活动了一下手腕和脚腕,拥有24年从业经验的罗延银麻利地穿上了防毒服,扎上进水口,戴上防毒面罩,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污水井盖一开,气味愈发刺鼻,微探头,井下的脏污不觉让人一惊,条件反射般退出一米外。

  “哈,这个没啥,我们闻习惯了,闻不出臭味了,有免疫力了。”因为污水口被堵住了,需要人工疏通。51岁的罗延银需要下到4米深的井下作业。

  将空气检测仪放入深4米的井,仪器数据显示正常,罗延银深呼吸,扣紧氧气罩,准备顺着梯子往下走。

  “这个检测仪是检测井里的有毒有害气体,如果检测有硫化氢,就不能下井。”罗延银解释说,此时,氧气罩里传来了“嗤嗤嗤”的呼吸声。

  俯瞰井下,味道刺鼻,罗师傅掏了掏下水道,用手将堵住水管出口的垃圾掏出。很快,一桶桶垃圾送到井上,空气中弥漫着臭味。

  “里面什么都有,有酸味、塑料袋很可能是附近饭店偷倒厨余垃圾,再混合粪便味道就更浓烈了。”看到记者捂着鼻子,罗师傅笑到。

  10分钟后,罗师傅从井下钻出,脱下防护服,面颊上挂满汗珠。

  问及辛不辛苦,这个肤色黝黑的“清肠人”摆摆手,“这个工作很脏很臭,但总要有人做,现在设备先进了,作业环境好多了。”罗延银说。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它犹如城市的肠道,关乎城市正常的循环、代谢和安全。而罗延银和工友们,正是治愈城市“肠梗阻”的人。

  掏下水道,也能掏出成就!

  1997年的夏天,27岁的罗延银进入苏州市排水有限公司。转眼,他已经在各种污水管网、井下工作了24年。

  罗延银回忆说,初中毕业后他在河南老家务农,因为家里日子苦,他选择外出务工,武汉、上海都待过。

  90年代初,他和老乡来到苏州,在相门码头打零工,一天下来赚8元钱,自己用2元,剩下的积攒着,每月寄老家。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和工友到污水处理厂做零工,后来苏州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就留下了。一起干活的20多人,来来去去,只有罗延银坚持了下来。他每天不停地洗刷出水池,从不偷懒。出水槽容易长青苔,他硬是将它刷得锃亮如新。污水管道堵塞了,也总是他下去清理。

  1997年,罗延银正式被排水公司吸收为“编外”管道疏通养护工。

  罗延银说他第一次从下水井里上来,就吃不下饭。有时候,拆破管道封口时,污水直接喷溅到脸上身上,他趴在地上大口呕吐。但是,罗延银坚持下来了。他还经常冲在前面,他说自己资历最老的,理应起带头作用。

  2002年9月,金门路一带有七八个管道需要拆破损封口并清淤,整整1个月,他几乎一个人包办了最危险的拆封口工作。

  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他和同事们还摸索出了一条“生命线”:下井作业前,“清肠工”必须进行有毒有害气体检测,下井作业时腰间必须系一根“救命线”,当发现情况不对时,能及时将人员从井下拉上来,保证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熟悉罗延银的人,都亲切地叫他“小河南”,大家说这个小个子的河南人,少言寡语,但工作肯吃苦、肯动脑。

  24年来,他和同事养护姑苏城280公里污水管道,一年下井作业200多次,每年清理的管道超过10000米,累计疏通管道30多万米

  2007年5月,罗延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也是苏州有史以来首位荣获这个荣誉的外来务工人员。

  实现“买房梦”

  过去在疏通班组人员流动很大,如今,更多的是干了几年、十几年的老职工。每个人初来,都是罗延银手把手地教。最脏最累的活,罗延银总是抢着干。大家“干得蛮开心”,没人愿意离开。

  林志全,罗延银的老乡,2013年,被罗延银带到疏通班,一干就是7年。对老乡,他充满了感恩和敬佩:“他个子小,但有力气,懂技术,干活我们都比不过他。我们都是他带出来的,工作稳定,挺好。”

  每年春节,外来工作人员纷纷回家团圆去了。罗延银总是主动留下来,坚守岗位。妻子在老家照顾孩子,种地养猪,甘苦自知。

  在女儿罗小敏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是陌生的。2008年,刚上初一的罗小敏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了父亲工作时的场景,她哭得难以自控。她说,2007年,父亲把到北京领奖时的奖品——一支钢笔送给了她,她感到无比荣光和自豪,她哪里知道,那奖品居然是父亲在地下管道里,一勺勺舀、一锹锹挖出来的!

  2010年,劳模罗延银成为苏州排水公司管网所的一名正式职工,有了“五金”,他的干劲更足了。妻子带着孩子来到苏州,租住在不足20平方米的小屋里,一家人团聚,让他特别满足。

  2015年,罗延银和妻子用平时攒下的钱,在甪直买了一套80平方的房,实现了“买房梦”。

  心里特别踏实,在苏州有了归属感。”罗延银说,幸福是用双手奋斗出来,只要肯干,什么都会有,“苏州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在努力打拼,为城市建设服务。同时,也收获了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尊重和认同”

  (来源:看苏州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