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对帮扶”温暖人心 宿迁脱贫户动情留言感谢扶贫干部:同志,谢谢你!

2020年10月17日 10:33:49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近日,江苏新闻广播收到一段特别的留言,留言者是一位在苏州的务工人员,他叫杨应国,他在留言里写道: 

  “我是宿迁市沭阳县湖东镇司杨村十组村民,常年在外面打工,父母年岁已高,都70多岁了,三年前被认定为低收入家庭。于是每年的中秋与春节,沭阳县纪委有位叫徐鑫的同志都会跑八十多里的路,送来帮扶资金和礼品!今年,终于脱贫了,可就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又看到徐鑫同志熟悉的身影,父母感谢之余说,我们已经脱贫了,不需要跑那么远来看我们了。可这位同志却说,这次是他个人的一点心意!他送来的不仅仅是温暖与关怀还有真情!比我们做儿女的都要好!”

  杨应国说,他想借助媒体,希望公开说一声:“徐鑫同志,谢谢你!”

  一句谢谢,是群众对扶贫工作最大的肯定

  杨应国告诉记者,自己和妻子常年在苏州打工,身边还有两个儿子分别在上初中和大专。父母都已经70多了,留守在沭阳老家,还耕种着十多亩地。其中,他的母亲还有慢性疾病,双腿不能下地,经常要吃药维持,一家人过得很不容易。三年前,来自沭阳县纪委的扶贫干部徐鑫的出现,给这个家庭带来不少温暖。

  “他每年春节、中秋节都会去,去了之后除了县里给的扶贫资金,自己还掏一部分钱出来,我说这样比我们做儿女的还孝顺。我们两个老人都是70多岁了在家里面,然后他每次去家里边就是……感觉真的很温暖。”杨应国说,自己也就每年春节回去一次,而扶贫干部徐鑫去看望他父母的次数,比他还多。

  尤其是今年中秋节,本以为家里已经脱贫,扶贫干部不会再来了。但没想到,中秋前夕,徐鑫还是来了,还带着猪肉、月饼等慰问物资。这让杨应国的父母感动不已。“我父母说我们家现在也可以了,然后也脱贫了。他(徐鑫)说这个(物资)一部分是县里的,说我来过也是孝敬你们两个老人,我自己也添上一部分,说没关系,这是我自己的钱,你们拿着。”

杨应国的父亲在家门口劳作

  三年多来,杨应国的父母多次让他登门去好好感谢一下徐鑫,但每次春节回家都太匆忙。光打个电话吧,他又觉得不足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于是想到了借助媒体公开答谢:“我就是想感谢他个人嘛,多多少少就是(表达)一点心意。跑那个来回有80多公里路呢,从县城到我们乡下,不容易的,就是想感谢一下,谢谢你啊!”

  杨应国说,如今他们夫妻两个打工年收入也能达到5-6万了,再加上父亲也准备将家里的土地流转出一部分,也能获得一些固定收益,脱贫后的生活正在逐渐向好。

  一点“很简单”的工作,却实实在在温暖着两位老人

  对于杨应国一家人的感谢,徐鑫觉得有些意外。按照沭阳县有关要求,县乡机关党员干部都要与重点低收入农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对他来说,这只是“结对帮扶”的本职工作。

  “我们做得也很少,很简单,就是说在这个节假日前面或者是农忙的时候,到家里去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或者说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徐鑫告诉记者,杨应国一家是他的两户“一对一”结对帮扶对象之一,每年春节、中秋或农忙时节,他都要上门走访慰问,也会带些机关统一安排的慰问金或者物资。

  “宿迁这边的话,我们叫‘脱贫不脱政策’。就是说他们家虽然已经脱贫了,包括这个三年期满了,但是定期的话我们还是要通过生活等各方面角度,还是会定期过去看一下的。”徐鑫说,按照当地“脱贫不脱政策”的要求,他接下来还是会继续帮扶下去,尤其是对于年迈多病,没有固定收入的家庭,会着重带去一些医疗保障方面的帮扶政策,也在尝试帮忙查看有没有合适的公益性岗位,以及引导帮助他们家流转部分土地,获取一些固定收益。

杨应国的父亲在查看今年的水稻收成

  “党和国家政策比较好,对我们老百姓也比较关心。其实个人在里面起的作用很小,做的事情也很少,最主要的还是他们个人,现在生活、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对生活也越来越有希望。说明这个脱贫攻坚这个成效还是很明显的”徐鑫说,他个人做的毕竟有限,杨应国一家能够脱贫,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最要感谢还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

  其实,我们想说的是:

  一句“徐鑫同志,谢谢你”,朴实,却弥足珍贵。这是群众对扶贫工作最大的肯定。

  事不在大,关键要做到位,只要“做实事、扶真贫”,心中有群众,用心去交心,必然会赢得群众好评。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曹勇 编辑/李瑶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