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又七夕:纸短情长,见证80年的爱情…

2020年08月25日 17:26:57 | 来源:i常熟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七夕是爱情的盛宴,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爱,有情之人携手走入婚姻殿堂,相伴着一起慢慢变老,是一件无比浪漫的事。而结婚证书作为特殊的“爱情”档案,在见证婚姻的同时,也见证着时代的发展。

  常熟市档案馆馆藏

  民国二十八年结婚证

  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书,花纹繁复,色彩鲜艳,右上角印有丘比特天使的形象,证婚人、介绍人也列入其中,书写方式也是老式的从右往左。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解放,婚恋观也较为保守,仍然体现着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特色。

  常熟市档案馆馆藏

  20世纪50年代结婚证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彻底废除了封建包办的婚姻制度,自此,婚姻大事不再由父母包办,而是由自己做主。婚恋自由使得证婚人、介绍人成为历史,结婚证的形式较之民国时期也更加趋于简化。

  常熟市档案馆馆藏

  20世纪60年代结婚证

  20世纪60年代的结婚证与50年代又有着不同之处。此时的结婚证底板上印着“互敬互爱”四个大字,四周绘制的麦穗、石榴、玉米、鲜花等,象征着多子多福,平安顺遂,体现了对新人的美好祝愿。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没有大操大办的婚事,薄薄的一纸结婚证、亲朋好友的衷心祝福,就是新人喜结连理的最好见证。

  常熟市档案馆馆藏

  20世纪70年代结婚证

  七八十年代的结婚证也紧跟时代步伐,迎合着时代特征作出了新的改变。底板印着“计划生育,勤俭持家”八个字,体现了对计划生育政策的支持,形式也化繁为简,响应着勤俭节约的号召。抬嫁妆更是当时婚礼的一个特色,从黑白的老旧照片中,我们似乎也能体会到当时新娘子出嫁时的热闹场景。

▲常熟市档案馆馆藏20世纪80年代抬嫁妆场景的照片

  常熟市档案馆馆藏

  2000年《与祖国同欢庆》集体婚礼照片

  到了新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改善,婚姻观念也更加开放,婚礼的形式不再一成不变。很多新人会选择去影楼拍摄婚纱照,并去饭店举办婚宴宴请宾客。集体婚礼也成为婚姻的另一种新形式。照片中是2000年结婚的新人们与祖国同欢庆的场景。

  常熟市档案馆馆藏

  2009年常熟市第五届金婚老夫妻庆典照片

  年轻人举办婚礼,是甜蜜与激情的碰撞,老年人再次举办婚礼,则是温馨与回忆的交融,相爱最难是相守,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浪漫的一生约定。纪念金婚,对于老夫妻来说有着别样的意义,在六十多年里,有了彼此的依靠,岁月才显得弥足珍贵。

  结婚是两个人一辈子的大事,各个年代的结婚证承载着爱与回忆,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纸短情长,相伴有情才能在婚姻之路上走得更远。

  (来源:i常熟 编辑/汪璐)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