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苏网讯 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走进江苏各地乡村,一座座村庄的华丽蜕变,一个个干群齐心奋斗的动人故事,织出美丽乡村的繁花似锦小康图。
走进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的钱家渡村,村内河网纵横、塘田交错,细雨绵绵下,江南水乡的秀美与灵动跃然于眼前,很难想象它曾经是一个闭塞落后、环境脏乱的市级经济薄弱村。南京市江宁区和平社区钱家渡村村民孙克华说:“以前每家每户的水没有污水分流,也没有管道,都直接淌到河里,所以河水又黑又臭。”
2017年,钱家渡入选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首批试点村庄。为了让村庄改头换面,提高村民居住环境,钱家渡下决心治理水环境,再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美景。钱家渡党支部书记朱伟介绍:“二类公厕、停车场、污水管网、外墙的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边水文化比较突出,所以要做好水文章,把内河的水系贯通、沟通起来,成了一个独特的风景线。”
“借水行舟”,钱家渡做出了一篇浓墨重彩的“水文章”。一条3.8公里的水上游线,将周边的江南水利文化园、现代农业展示馆、渔趣园等多个旅游景点串珠成链,游客们可以体验"悠然水乡,农渔天堂"的现实模样。
步入田间村头,乐享郊野美景,品味诗意乡愁……在江苏,这样美丽动人的场景俯拾皆是。在南通如皋平园池村,清澈透亮的水面上,大片大片碧绿的荷叶舒展身姿。朵朵粉红荷花点缀其间,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凭借千亩荷塘,“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平园池村按下了发展快进键。不仅如此,村里还建起一处农耕博物馆,让游客们在这里记住乡愁。博物馆内,70多岁的秦兴瑞老人经常会拉起自己的板胡。他曾经是一名修表师傅,一干就是40多年。如今,他是一名讲述者,讲讲过去的故事,也讲讲现在的幸福生活:“变化很大,环境也很好,想不到农村变得这么漂亮。现在经过整治,条件、生活都跟上了。”
如皋平园池村党总支书记刘炜建介绍,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是平园池村发展的重要抓手,村庄每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目前我们人均收入应该是29000元,村集体收入去年是186万。同时我们也是一个长寿村,全村现在百岁以上的老人有4个,95岁以上的32个,也是一个很高的比例。”
拒绝“千村一面”,江苏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共同走上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走在苏州太湖边的西巷村,随处可见的青蛙雕塑、壁画等设计元素,让人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西巷村村委委员徐吉介绍,西巷村是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最偏远的地方,原来交通十分闭塞。近年来,村民通过发展特色休闲农业,打造成青蛙主题文化创意生态村:“我们希望村里能回归农村,所以在打造过程中就融入了青蛙的元素,慢慢就被外来游客叫成了青蛙村。”
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不仅美了西巷村,也富了当地村民的口袋。村民李卫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把自家的闲置农房改作民宿,每年租金有5万多元,在这里打工干活每月三千多元,闲时再种植果蔬,一年还有几万元收入。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样的小康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以前我们是农民,以采摘为主,没有其他收入的。现在这样开发了,我们有茶叶、枇杷、杨梅、橘子等等,游客多了,销售也就好多了。”
据统计,2019年,江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675元,增幅连续10年高于城镇居民。如今的江苏,美丽乡村不仅系住了城里人的乡愁,还激发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强大活力,绘就了一幅幅幸福和谐的小康画卷。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孙西娇、王德俭、彭迪帆 编辑:陈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