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盐”得名 因“贤”留名

2020年07月10日 15:56:35 | 来源:金陵之声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盐城依海生存,因盐得名。盐城市地处江苏沿海中部,拥有广袤的海域滩涂,标准海岸线长582公里,占江苏省海岸线总长的三分之二;丰茂的芦苇草荡,为海盐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广袤的海域滩涂和丰茂的芦苇草荡,使得春秋战国以后的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城一直处于中国海盐生产发达地区的中心区域。

  数千年来,在盐城这方咸土地上,不仅涌现出许多闻名遐迩的盐城籍历史人物,还吸引了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政治家、文学家。盐官、盐商,盐民诗人、盐民哲学家、乃至盐民起义领袖,他们的人生与海盐文化结缘,海盐文化因他们变得更加意蕴深厚。

  西溪

  西溪,如今是江苏盐城东台市郊几千人的一个集镇,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代开宝年间,东台西溪设立盐仓监,这里既是海盐的集散之地,又是盐区的管理部门。北宋真宗、仁宗时代的三位名相都曾到西溪担任过管理盐仓的盐官,从而与盐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报灾赈民、兴教化民——晏殊

  晏殊,宋代文学家、政治家,江西南昌人。西溪一带海潮经常泛滥,晏殊体恤民艰,见灶民无力补缴欠额,倘加催欠,无异于釜底抽薪,难以为继,晏殊就向皇帝报告。之后,宋真宗下诏,“除通、泰、楚州盐亭户积负丁额课盐”,各场灶民释去重负。

  晏殊书院

  西溪业盐人户甚多,读书之人甚少,市上多见锱铢必较之事,少见温良谨让之为。晏殊就将荒废的宗祠土庙修葺一新,清出泥胎陋像,安放书桌凳椅,办起西溪书院,招收所属各盐场愿意进学的青少年前来读书,自己任课执教,蒙学育人。晏殊所建晏殊书院,又名晏殊书院。

  大储放利、榷盐惠民——吕夷简

  吕夷简,安徽寿县人。吕夷简到西溪时,北宋建国已四十二年,其时的两淮盐场,生产已经恢复,但储运设施与管理还没有完善。朝廷要盐,商家要盐,西溪盐仓少盐;灶团有盐,盐户有盐,却交不上来,卖不出去。吕夷简调查了解,原来盐仓破败,库容不大,只能限量收储,使得盐课难以完成,灶民收入受限。

  找到盐税滞缓的症结,吕夷简与各盐场、灶团商定,组织灶民修建盐仓,以工代税,以工抵盐。几个月时间,盐库仓廒完工,全库收储量翻了几倍。灶民们先前交盐量少趟多,增费工本,现在量大趟少,增加了收入。储盐增多,各方商贾付货顺畅,所征税额直线上升。

  征税忧民、捍海利民——范仲淹

  范仲淹,苏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时任西溪盐仓监,负责监督海盐的贮运及转销。相传,当时有人劝他,盐官太小,不要赴任。范以一首诗回复,“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

  在西溪任期内,范仲淹勤政、廉政,为百姓做了举不胜数的好事:建“讲书楼”为群众传承文明礼教与国法;修缮“镇海塔”,使渔民出海有了航标塔,生命更安全;其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修建“范公堤”,堤堰上留有水闸,既可收束内水以供排泄,又可纳入潮水通漕,体现出古人的治水智慧。此堰修成后,沿海百姓深受其利,当年逋逃百姓返乡者共计2600多户。

  三相阁

  当年从西溪走出的三位清正盐官,后来都先后成为宋朝的丞相,人称“北宋三相”。今日西溪古城,“三相阁”内三位盐官的浮雕铜像,铭刻着他们的忧民之心,爱民之情,利民之绩和恤民之德。听本期嘉宾为您讲述北宋西溪三盐官的传奇故事。

  本期嘉宾:陆玉芹 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历史学教授    

  

  移动收听:荔枝新闻客户端“随身听”、喜马拉雅“江苏新闻广播”、蜻蜓FM“江苏新闻广播”

  编辑/姜琦

layer
快乐分享